文章

自己

如果知道自己是誰,我們認識自己就不難。我們無法認識自己,主要原因是不知道自己是哪一個。我們有身體、情緒和習慣,還有一個偶爾會丟失的意識。有些人以為身體就是自己,或者情緒和習慣就是自己。然而,身體、情緒和習慣都會消失,只有意識可以永恆存在。意識是精神世界的中心,它可以掌控身體、情緒和習慣。因此,意識才是我們真正的自己。

奮鬥

生命的存在意義,就是人類生存的終極意義。為了找到這個意義,人類奮鬥了無數世代。然而,只要我們深入地思考它,就能理解它,並從此活在意義之中。這意味著,我們應該放下精神上的追求,讓精神世界自然地變化。能夠健康地生活,我們就能實現生命的目標、價值和意義。

輕信

輕信別人的原因不一定是善良,更可能是自大。實際上,相信別人是相信自己的眼光,往往是一種自以為是。然而,人最需要的不是相信,而是理解。因此,理性地觀察和分析別人,才是真正尊重別人。

答案

活著為了更好地活著,這個答案可以終止追問。如果為其他目標而活著,我們可以追問這個目標的意義。然而,這種追問最終亦會來到生命的根本目標,就是更好地活著。正是為了更好地活著,我們需要彼此連結起來,擁有更強大的生命力。

同理

同情心是一種私心。若無道德的限制,同情加害者也會使人變得不如禽獸。例如貓狗打架,我們可以同情狗,也可以同情貓。到底同情誰要看我們的道義,但這樣仍然不夠理性。因此,我們必須擁有同理心,以理智來判斷應該支持狗或貓,這樣比倚靠同情心或道義更穩妥。

處世

後天培養的性格往往利害參半,但自卑的性格卻弊大於利。自卑的另一面是自大,消除了自卑就能讓自大也消失,讓性格更單純。此外,勤奮者往往不懂變通,勇敢者往往流於魯莽。可見,沒有一個固定的性格,我們才會有最佳的處世能力。

品性

其實自卑也是一種自以為是,所以自卑和自大往往同時出現。前面的自大,背著一個自卑,我們要走到後面才看得到。因此,不亢不卑是一種渾圓的品性。要擁有這種心態,我們需要放下自我,用意識去面對別人和世界。

容納

能容納別人的短處,皆因這些短處對我們無害。能容納別人的長處,皆因這些長處對我們有益。然而,對優秀的解讀很主觀。我們還須自己優秀,才能容納和欣賞一個優秀的別人。

訊號

直覺只是一種訊號,提醒我們可以深入去了解某些事物。如果將訊號當作知識,那就本末倒置了。重視直覺,表示我們重視機會,反應也比較敏銳。然而,如果執著於直覺,我們就會讓直覺失去應有的價值。

同情

年輕時還不知道甚麼是愛,所以也不知道甚麼是愛情。那種惆悵又憂愁的感覺,都是因同情心而起的,歸根結柢是對自己的同情。然而,同情心只是愛的出發點,還須有喜歡、了解、關心和尊重。而且,愛情的真正含意是相愛,是一種互相給予的對等感情。因此,相愛意味著彼此融合並共享一切。

價值

評判價值高低,我們比較感性和主觀,但評判有無價值,則比較客觀和理性。因此,我們可以先確定生命有無價值。如果有價值,我們再比較不同生命的價值高低,或者比較不同生活方式的價值高低。

選擇

聰明的大腦結合靈敏的感官,形成智慧的靈魂,所以理性和感性同樣重要。然而,感性缺乏準確的選擇性,需要以理性來調整。改變感性的角度與靈敏度,以感知世界的真相。

權力

我們無法將自己的自由贈予別人。因此,愛情不是將我們的自由贈送給對方,而是協助對方實現他們自己的自由。我們可以放下權力,不束縛別人。這就像給予別人自由一樣。

穿梭

意識是靈魂的核心,是我們對世界真相的感知和領悟。因此,具備高水平的意識,我們就具備預測未來的能力。這意味著,有意識即能穿梭在過去、現在和未來,無遠弗屆。

深刻

深刻可遇不可求。而且,追求深刻其實是對自己的一種損害,因為它讓人難以超脫。我們更需要做到真實。除了心與口一致、言與行一致,並且邏輯一致,還要擺脫不切實際的想像,基於現實來思考。做到真實,我們自然會想通和看透,不再需要深刻。

創新

有創造力又喜歡創新,我們就能改造世界。放下舊觀念,發展理性和增長意識,我們也會有堅定的信念。意識和信念,是創新者必備的素養。意識讓我們發現創新的機會,信念則讓我們對創新有信心,不會輕易放棄。

專一

愛情沒有要求專一,但專一才能讓愛情發生。愛情是彼此融合和共享,不專一必定有所違背。因此,彼此一起生活,要麼不發展愛情,要麼專一。這是一個客觀規律。明白這個規律,我們才能建立相愛的關係。

階段

人喜歡感到自己能夠控制外界,所以也喜歡做自己能夠支配的事。這是性格和習慣使然。若環境許可,既能養活自己又能活得舒適,那麼,只要喜歡,我們不妨獨來獨往。然而,人始終需要與別人連結。考慮到人的這種特性,我們才能滿足自己每個階段的需要。

主動

在孤獨、寂寞、無聊三者之中,我們都能看到求不得之苦。孤獨求關愛,寂寞求陪伴,無聊求意義。這些都是因為缺乏給予之心而引起的,這能讓我們看到解除這些痛苦的方法。因此,主動關愛和陪伴別人,我們就不再孤獨或寂寞。主動思考生命的意義,我們就不可能無聊。

希望

如果沒有地平線,大地看起來就沒有盡頭,我們也會因此失去希望。因此,大自然為我們創造了幸福,在我們心中刻上一條地平線。這意味著幸福是我們終生的追求。然而,只要放下幸福,專心維護生命的利益,我們就不會失去希望。

大師

向歷代大師學習,是學習他們孜孜不倦的精神。我們研究他們的理論,並了解他們是否言行一致。能夠做到言行一致,表示他們相信自己的理論,並曾經用於實踐。然後,我們在大師的理論上,重新歸納或更新人生世事的道理。其實,這些大師也是我們的研究對象。

核心

靈魂是人的核心,它是一個不斷演化的意識,也是身體的守護神。意識能駕馭習慣和本能,控制情緒和思維。因此,靈魂就是我們真正的自己。從自己出發,我們會發現其他靈魂,也會發現彼此連結或融合的方法,從而歸屬於一個整體。

守護

人生的價值,往往也在於我們的豐富體驗。我們能思考、有感受和好奇心,又能創造新事物。因此,人生非常豐富。而且,我們更有一顆付出的心。我們願意為守護人生的價值,付出自己的生命,以行動去證明人生的價值。

直覺

直覺由我們的天性和經驗所形成,是一種習慣,並不適用於任何情況。直覺也與意識密切相關。我們的意識越高,直覺就越準確。然而,我們往往處於意識不足的狀態,讓直覺變成錯覺。因此,我們必須以理性去檢驗直覺。這樣不僅能捕捉直覺帶來的靈感,也能避免因誤信直覺而犯錯。

靈活

我們容易焦慮,是因為依照習慣制定了一種生活模式,將自己束縛了。保持現狀會焦慮,打破現狀也會焦慮。即使是正確的或美好的生活方式,最終也會讓我們感到不舒適。因此,要擁有真正舒適和健康的生活,我們必須保持身心靈活和流動,而不被固化在某種模式上。這是我們應該建立的生活意識。

活著

雖然現代環境更加複雜,但幸福的涵義並沒有改變。有歡聲笑語,即使粗茶淡飯也無損幸福的感覺。因為幸福很簡單,只是健康和自由地活著。因此,有舒適的地方和相愛的人,每天都有喜悅,就是幸福的生活。

評判

好動是生命的本性,而我們有能力帶領本性來行動,所以是地球上最高級的生命。我們的意識來自生命,又與其他意識連在一起。因此,當感性與理性發生衝突,我們應該讓意識來當評判員。

分類

我們應該避免因渴望知識而閱讀。就像飢餓的人不會計較食物的營養一樣,太渴望獲得知識,反而會阻礙我們獲得有用的知識。當遇到困難,並發現自己缺乏解決問題的知識,我們需要首先對問題作簡單的分類,以獲得初步的認知。這樣可以緩解我們對知識的渴望。帶著基本的認知,我們也能更快從書本中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。

驚醒

如果只有初階的理性,我們就會有很多恐懼,並被迫接受別人的監護。因此,如果要自由,我們應該首先發展理性,然後運用理性,以獲得足夠的智慧。獨立的勇氣是從智慧獲得的。我們很難喚醒自己,教育也不一定能夠啟蒙。必須由現實的坎坷來驚醒我們的夢,是一個可悲的情形。

求真

為幸福而求真,為自由而尊重每一個人。我們做事必有目的。因此,我們需要時刻調整自己的方向,朝著生命的根本目標進發。然而,我們必須首先認識,生命的真正目標就是生存與連結。

孕育

親情像土壤,友情像雨露,愛情像自然的花朵。花朵的艷麗像感性,芬芳像理性。然而,能夠授粉才能結出果實。這意味著,能夠孕育出更多的親情、友情、愛情,我們就會有一個更美麗的新世界。

財富

彼此相愛並共同努力,財富就會慢慢積累。這些都是彼此的共同財富。如果要等到累積了財富才能相愛,那就意味著永遠的等待。如果不相愛,我們也會變得難以積聚財富,反而容易花掉積蓄。其實,這種等待就是不愛。我們無須花時間等待,因為愛是當下的行動。

評斷

用道德去評斷感情,其實也是一種情感運作方式,因為道德可以很主觀。可見我們不應以感情去評斷感情,而應以理性去評判。然而,評判感情不是去判斷它的對錯,而是判斷感情中所表達的愛有多少。理性最常執行的任務,是對事物進行量化。

勵志

成功學也是人生哲學的一種,它鼓吹欲望,所以很多時能夠勵志。這種人生哲學所傳播的不是有關生命的真理,而是一套自我表演的劇本。然而,對年輕人來說,勵志也有好處,能夠讓他們多嘗試追求欲望的滿足,就會有更多機會反省自己的需要。

付出

帶著意識並真心付出,我們必定能夠從感情中獲益。付出就是生命的價值,因為不僅能收穫喜悅,還能連結在一起。增強生命的力量,我們就能克服困難,探索更多新事物。

神秘

感情如逆水行舟,性的神秘力量就像水流的推動力一樣。壓抑不如順勢而去。然而,為一己的利益而進取,就是去佔有。為彼此的幸福而進取,才是給予和融合。因此,佔有欲會毒害愛苗,而給予和融合,卻能讓愛的花朵盛開,結出甜美的果實。

清醒

如果認為幸福是一個夢,我們就會到夢中尋找幸福,變得半夢半醒。然而,當我們真正清醒,就會看見幸福像一條地平線。這意味著,只要我們不掉下痛苦的深淵,就能活在幸福的地面上。

哲匠

真正的藝術能感動靈魂,真正的哲學能啟迪智慧。即使工匠的作品也可以增添生活的趣味。然而,哲匠的創作很可能毀人無數。當哲匠創作出一個似是而非的理論,將會欺騙無數未懂得分辨是非、真假的人。因此,我們需要言論自由,需要辯論,以便更快發現真理。我們也需要合理的規則,讓行動更有效率。

發現

平靜地觀察自己的內心,就會發現生命的真正需要。然而,尋找真正的自己,不是去找自己的獨特,而是去找生命的大同。我們需要擴寬視野,首先了解生命的共同點。這樣,我們就會理解生命的意義,並去實現它。我們已無法將自己下降為動物,唯有上升為神。這是意識的唯一出路。

執著

如果不喜歡當下,我們就會懷念過去的美好。然而,執著於過去的不如意,也反映出我們對當下不喜歡。我們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未來。因此,如果喜歡當下,即使對當下還有不如意的地方,我們最可能執著的也只是當下,而不是過去。一旦執著於過去,即意味著否定當下和擔心未來。

改變

生命是世界的一部份。然而,我們還透過影響身邊最接近的生命,進而影響全世界。這些影響也會延續到死亡之後。因此,改變自己的思想,然後改變自己的行為,我們就能改變世界。

警覺

我們所厭惡的對象,大多是比較具體的事物。我們所喜歡的對象則比較抽象和模糊。有時侯我們不是真正喜歡一個對象,而是喜歡自己的感受。因此,我們需要對感受與現實的差距有所警覺,並及時調整自己的行動。

作者

過去的事件,雖然是自己的經歷,但實際上已經是另一個人的故事。我們可以把自己的經驗寫成一本書。在重看這本書的時候,我們會意識到自己是作者。然而,我們不應該繼續認為自己是書中的主角。因為我們是當下的靈魂,雖然來自過去,但屬於未來。

宇宙

茫茫宇宙,我們竟然活在其中。大自然竟然讓我們相遇並連結,這些奇蹟已經變成永恆的事件。然而,如果一瞬間就是一生,那麼我們已經活了無數次。緣與情、喜和悲,能夠有這些體驗,就是一個豐盛的人生。因此,我們可以有一個合理的期望∶既然我們能夠獲得生命,那麼,在漫長的宇宙時空裡,我們也能夠再次獲得。只要不再恐懼死亡,我們就是一個帶有無限可能的靈魂。

報復

如果施惠於人的原因是心生喜歡,那麼施惠其實是對別人的報答,因為我們曾經是一個受惠者。如果加害於人是因為心生仇恨,那就是對別人報復,因為我們曾經是受害者。然而,這兩種行為都有結果需要承受。報答所得的是善果,報復所得的是惡果。

歸屬

一個人必然屬於他自己,但他不會滿足於此,他還需要屬於別人。這是因為,如果他能屬於別人,就表示別人也會屬於他。可見,真正屬於一個人,其實是互相歸屬。我們能夠與別人連結,從而連結並屬於世界。因此,我們也能夠獲得永恆的屬性。

體會

獨立精神必須體現在克服困難的勇氣上,而自由思想則必須紮根於智慧。勇氣和智慧,也反映在給予的行動上。勇於給予別人所需要的東西,體現一個獨立與自由的人格。因此,我們唯有處於共享一切的關係中,才能體會到彼此真正的獨立精神和自由思想。

隔閡

相愛只會在兩個獨立的人之間發生。然而,即使相愛,兩個心靈之間還是有必須消除的隔閡。也許不是不懂得尊重對方,而是還不夠了解對方,因為心靈是不斷改變的。然而,兩個人不可能變成一個,所以更需要關注的不是保持距離,而是距離增加會降低親密感。不進則退是感情的特性。因此,我們必須不斷增加了解,消除隔閡,才能保證感情不會倒退。

歸屬

人與人的距離客觀存在,尤其是心的距離。如果不想辦法消除隔膜,並加深了解,任何關係都不會達到理想的狀態,悲劇也可能隨時上演。如果擔心受到關係的束縛,彼此就會失去自由和親密。然而,這些都是浪漫和美感的來源。因此,彼此需要拉近距離,去體現真正的接受和尊重,讓衝突無從發生。也唯有從彼此的真心給予中,我們才能體驗一種既不受束縛也無比親密的關係,並發現自由的根源在於自然的歸屬與融合。

初衷

做真正想做的事情,通常會帶來快樂。這時候別人的褒貶並不重要,因為快樂就是獎勵。我們也不會期望得到外界定義的成功和榮譽,因為快樂就是最高的成就。然而,我們不應忘記,希望被別人了解,從而建立關係,是我們做事最常見的初衷。這是大自然賦予我們的使命。

喜悅

如果目標太宏偉,或太想到達,我們就會產生很多焦慮。也許偶爾沒有焦慮,但也會沒有喜悅。即使經歷了無數焦慮之後,我們終於獲得了喜悅,但效果也不持久。然而,將大目標分解成小目標,每天進步一點點,或取得一些小成功,我們就會增加喜悅,減少焦慮。可見,必須意識到每一刻的成長,我們才能不斷獲得喜悅,最終感到幸福。

頭銜

頭銜代表身份和角色。因此,如果頭銜太多,角色就不夠時間去演好。我們的自我就像頭銜,也有很多欲望和目標。這些目標之中,大部份都與生命的目標相違背。即使能夠實現,也對生命沒有好處。這意味著,我們不需要自我,只需要意識到自己的真正利益,就能演好人生這台戲。

品格

品格與才智均指向同一個目標,就是讓行為有益於生命。因此,才智越高品格也會越好。然而,品格由習慣和情緒所組成,它會限制才智的進步。

外形

能根據場合改變外形,就表示核心並不頑固。核心的特質反映在外形上。能產生適應環境的外形,說明核心是靈活可變的。然而,我們的自我並不是核心,意識才是。因此,我們需要用意識代替習慣或情緒,讓行為更有彈性,從而保障自己的利益。

活著

如果生命的意義是愛,我們就會追問愛的意義是甚麼。生命的意義在於更好地活著,為更好地活著才需要去愛。這樣就能讓問題終結。然而,這也意味著,我們首先需要理解生命的意義,才能更好地生活。

面具

驕傲與謙卑是自我的兩個面具。然而,在意識的面前,這些面具都應該脫下,否則有可能被強行脫下。為了避免進一步戴起憤怒的面具,我們應該及早脫下。驕傲與謙卑相通,因為這兩者所顯示的都是自卑的心態。驕傲有時表現為謙卑,是面對不同環境戴起不同面具而已。

頭腦

頭腦簡單的人又傻又蠢,詭計多端的人又蠢又壞。蠢是共通的。然而,真正的善良不是蠢,真正的精明也不可能蠢。傻是無可救藥的,但蠢有點可悲。然而壞卻可恨,必須懲治。

實踐

如果上帝仍然存在,人就永遠是巨嬰。在上帝無微不至的保護下,人生絕對無意義,絕對無聊。然而,孤獨不是因為無意義,而是因為無愛。孤獨的人首先缺乏對自己的理解,對自己沒有真正的愛。實踐愛就是活出生命的意義。因此,解決孤獨的方法不是尋找意義,也不是捨棄一個人的獨特性,而是去實踐愛。

年齡

如果快樂已經是事實,那麼年齡是不是謠言也無所謂。這意味著只要快樂,我們就會忘記自己年紀漸老。這樣的好處是生活容易滿足,壞處是忘記年紀會增加危險。因此,我們還要意識到,痛苦很可能隱藏在快樂的背後。

境遇

如果心不能安定,則表示境遇已變。因此,如果堅持過去的做法,我們就會犧牲將來的利益。境遇已經改變,我們的心也要變。這樣,我們的緣也會跟著變,就可以隨緣了。

做事

甚麼事情對生命有益,這是我們應該首先思考的題目。意識到事情對自己的真正利益,我們就能夠樂在其中,更不會後悔。可見,意識是幸福的先決條件。因此,我們需要一個自由的思考園地,自發、自主地思考。

憂傷

在孤獨的時候,我們更容易發現自己的欠缺。這是一個學習愛的契機。缺乏愛會讓人感到失落,但也會讓人有所瞥見。大時代的塵土滾滾,相愛才會有自己的一片天空。然而,這片天空就在當下。孤獨時沒有愛,相愛時不孤獨。孤獨讓我們憂傷,而相愛卻讓我們每一刻都有喜悅。

獨立

如果依附於父母或社會,我們就難以建立真正的愛情關係。因為愛情是彼此完全的歸屬。因此,我們必須擁有獨立的靈魂,才有機會發展真正親密的關係。能夠獨立思考,我們更容易發現可以融合的靈魂,從而相愛並獲得自由和幸福。

多情

無情只是一種虛假,有情才是真實。出世的幻想是情,與塵世拉開距離也是情,視情感為身外之物更是情。孤獨的時候最多情,因為求愛而不得。然而,過度關注自我,我們就會產生更多的負面情緒。這時侯,多情者故作無情,也無奈地學會了假的寬容。唯有相愛,被愛的渴望才會消失,多情才會轉化為專一。

果實

有真愛就有浪漫的情感,能相愛就會有平靜的婚姻。然而,我們必須有成熟的感悟,才會有合理且可實現的願望。這些都在告訴我們,愛、自由和幸福,是智慧帶來的果實。

認識

正確的價值觀和完整的意識,都是在認識自己的過程中建立的。越能認清自己,價值觀就越正確,也越堅定。這表示意識趨於完整。然而,要認識自己,我們必須首先認識外界,因為需要外界作為鏡子。因此,我們不斷探索世界,又反過來不斷探索自己。在探索過程中,我們也不斷改造自己和外界,從而獲得更多自由。

感受

物質與精神一致,這就是自由的狀態。物質或精神的缺乏,都會讓我們感到不自由。然而,是否自由永遠是自己的感受,別人的評斷並不準確,也毫無作用。

覺醒

一旦了解自己的天賦、習慣和需要,並明白怎樣才能活得自由,就意味著我們已經覺醒。這種覺醒,能讓人逐漸擁有完整的意識。即使面對巨大的困難,仍能保持頭腦清醒,掌控自己的身體到最後。

好人

我們同情別人,是因為感同身受。禽獸也很少殘害同類。或許禽獸也有少許同情心,但它們的自我也很小。然而,殘害同類的人太自我中心,太同情他們自己了。因此,有同情心遠不足夠,我們還要有強大的理智。這樣才可能是一個真正的好人,否則只會是壞人或蠢人。

給予

給予一個好環境及其所需,意味著放下權力,並給予自由。這是愛的一般原則。愛自己如此,愛別人如此,愛小動物也如此。給予自由,意味著讓生命更好地存在,讓靈魂有更大的發展空間。

視角

花朵開放,能夠吸引勤勞的蜜蜂,以及貪婪的蝴蝶。這只是我們的一個視角。然而,從植物的角度看,重要的不是它們的勤勞或貪婪,而是對植物的繁殖有沒有好處。我們應該客觀看待一切事物。對於事物的價值,我們應該從生命的利益來判斷。

使命

上天創造了生命,並讓生命自強不息,所以為生存而奮鬥是我們的宿命。然而,我們生而為人,具備智慧和勇氣,並擁有強大的創造力。因此,帶領其他生命一起好好活下去,又是我們的偉大使命。

秩序

世界的明天,是所有生命的共同創造。在生命出現之前,世界按一定的規律變化。然而,生命不僅增加了世界的可能性,也創造了新秩序。這讓世界有了新的發展方向,並避免走向寂滅。

良知

做有益整體生命的事是行善,做損害生命的事是作惡。這是一個簡單的良知。然而,要做善人,我們首先要有辨識善惡的智慧,還要有除惡揚善的勇氣。

前進

善於正確思考,表示邏輯確當,事實有據。勇於探索真理,意味著真誠表達,言行一致。正確思考,我們在實踐中才能穩步前進,避免出現重大的錯誤。探索真理,我們的行動才有真正的價值。

平衡

雖然理性是分辨善惡的強大工具,但我們也需要豐富的情感。這樣,我們才能感知人間冷暖,更容易驗證自己的理性。真正善良的品質,也只能來自理智和情感的結合。如果只有理性,我們會更像機器,只有感性就更像動物。因此,以強大的理性帶領豐富的情感,我們才能變成精靈。

變通

要跨過逆境而不走進絕境,靠的是變通。然而,人生的意義不在於空前絕後,而在於萬古長青。生命的目標是延續。因此,只要認同生命的目標,將人生的方向調整到與生命一致,我們就能從逆境走到順境。

道路

世界迷茫,人心迷惘。我們自我的信仰是確定的,但世界卻永遠不確定。因此,我們需要拋開自我,隨遇而安。我們也需要培養意識,並融入世界。年青人有更多的可能性,無需害怕走一條無我的道路。

有益

能樂在其中的事情,也就是讓自己感到自由的事情。然而,懷著毫不動搖的信仰,卻無法讓我們自由。因此,要做一個自由的人,我們應該擺脫任何事物的束縛,只做真正有益自己的事。

逆境

遇到逆境,我們可以走進精神世界。在精神世界中,我們必能獲得更大的力量。發揮意識的能力,更容易發現出路。如果我們相信明天繼續活著,那麼一切都已俱備。

愛心

如果別人倚賴,我們協助他獨立。如果別人離群,我們與他保持聯繫。真正的愛心,是關心別人的感受和需要。心心相印,我們就能親密無間。在生活中互相幫助,心靈上互相促進,這才是真正的相愛。

好事

在別人需要時才給予幫助,是真正的善良。出於本性而做好事,與出於本性而做壞事,都是無意識的行為。如果明白不應主動去做好事,我們就會明白不該做壞事。做好事可能滿足了自己的同情心,但對別人未必真正有益。

痛苦

很多快樂都要以痛苦作為代價。因此,更值得我們追求的不是快樂,而是解除痛苦。接受和理解痛苦,我們就更容易解除它。付出代價去解除痛苦,非常值得。然而,無須付出代價的快樂,才是真正的無價之寶。

準則

我們應該按照大自然的準則做人,而不是按自己的準則。真正的尊嚴源於自然。因此,即使是懲罰惡人,我們也應該尊重大自然,不做惡人做過的事。惡人傷害別人的尊嚴,等同於忽視大自然的威力。雖然他們也有準則和榮譽感,但來自大自然的懲罰卻不容易躲得過。

權力

權力是利益的來源,所以我們都傾向行使自己的權力。除了物質利益,快樂也是一種利益,所以我們也會運用權力去追求快樂。然而,透過授權儀式將權力變成權利,能讓權力更有秩序地行使,也更容易防止公權力被私有化。

天性

先天的性格不容易改變。各種常見的天性能留存到現在,都是因為在某些環境中有其優勢。然而,保持可塑性,並克服天性中的缺點,我們才能適應各種環境。這需要我們培養高水平的意識,並擺脫習慣。

美麗

心在形相之後出現,所以心由相生的機會很大。而相由心生,則是心出現之後的事情,所以不一定發生。然而,一個人的面貌是否漂亮,是很主觀的看法,而且別人有無數個。因此,我們不應該用別人的眼光看自己。無論是否漂亮,我們都是獨特的生命。這種無可取代的特性就是美麗的基礎。感激上天的贈予,多關愛其他生命,我們就會變得美麗。只要有美麗的靈魂,我們就能看到所有生命都美麗。這當然包括我們自己的生命。

合作

真正的愛情,應該是感情、意志和理智三方面通力合作的結果。走進婚姻,我們可以測試愛情是否接近這個理想狀態。感情像黏合劑,意志是勇氣,理智則表示我們帶著高水平的意識。彼此勇敢地面對困難,無論甚麼時候都愛護對方,這才是真正的愛情。

高樓

要建築人生的快樂高樓,需要一個穩固的生活基礎。然而,如果沒有真正的愛情,身體、事業、婚姻、孩子、閒暇、嗜好、友誼,這些基礎全部都是鬆散的,我們會感到缺乏親密。因此,真正的快樂基礎其實是愛情。它可以黏合生活的一切,讓我們的快樂高樓經得起考驗。

和平

人們恐懼時惦記著戰爭,只有在傷痛時才渴望和平。擔心資源短缺、擔心被侵略或失去權力,這些恐懼都會引起殺戮。唯有將掠奪者、侵略者和戀棧權力的人趕走,我們才能遠離傷痛,達至持久的和平。

激情

身體在最低層次,心理在中層,意識在最高層次,所以愛情在最高的層次。然而,高層次必然建築在低層次之上。因此,只要真正相愛,我們就能將性、感情、成長三種需要統一起來。彼此充份熟悉對方,但也充份感知對方的變化。這樣就能保持新鮮感,避免麻木或厭倦,在重複的生活中繼續產生激情。可見,愛情不僅是一種理想,更是現實中的快樂。

自律

自由很脆弱,所以需要保護。自由亦帶有野性,所以需要規範。如果我們不能自律,那麼,僅有的一點自由,也會在他律中消失殆盡。說到底,保障自由需要每個人都出一份力。因為必須擺脫任性,我們才能放下自律,最終獲得全面的自由。

駕馭

體格基本上是天生的,而性格則是對體格的一系列適應和習慣。鍛鍊體格,我們需要多運動和減少非必要的飲食。修練性格,則需要多思考如何去除習慣。然而,我們應該牢記,意識才是真正的自己,是體格和性格的駕馭者。

苦惱

感情講究對等。若我們只對別人付出幾分,別人也只會付出幾分。幸運時或許彼此都能收穫一點愛。然而,我們更可能只收穫了對方的執著,也就是捨不得失去我們的付出。更難堪的是,我們收到了對方的恨,恨我們不付出十分。這種感情會讓雙方都苦惱。因此,要發展深厚的感情,我們需要克服雙方的恐懼,讓彼此可以做到毫無保留。

利己

真愛最接近無私,但卻是真正的利己。真正為別人好,就是為自己好。真正為自己好,也會為別人好。利己是正常和正當的,因為真正的利己必然利他。因此,我們應該追求的不是無私,而是利己。這樣我們才會有真愛。

選項

要從制度上解決年輕人不婚不育的問題,需要社會負起養育下一代的責任,並不是好辦法。不婚不育的根本原因,在於兩性關係中缺乏愛。社會最缺乏的不是性教育,而是愛的教育。如果沒有愛,養育下一代就不是現代生活的選項。

沙子

一粒鍍上了愛的沙子,比鑽石更耀眼。它會在無盡的時空中持續發光。因此,只要帶著愛,即使送給別人一粒沙子,也代表著生命的意義。否則,即使送給別人一顆鑽石,所代表的也只是孤獨與消亡。

倒退

帶著甜蜜的惆悵是"患得",帶著哀愁的依戀是"患失"。患得患失的感情非愛情,使人迷惘。"患得"源於總想得到,這違背了愛情的給予原則。"患失"源於對感情失去信心。然而,愛情是充份的信賴。因此,一旦患得患失,彼此的感情就是在倒退。

價值

生命帶著意義來到世上。因此,只要我們活出生命的意義,就是實現自己的價值。有強健的身體,表示我們能為生存而奮鬥。有完整的意識,意味著我們明白自己的目標。為創造更美好的世界而生活,就是真正的活著。

成功

能夠過自己喜歡的生活,就是最大的成功。喜歡的生活,其實是不斷成長的生活。只要專注於成長,我們做甚麼事情都能成長,都能獲得喜悅。這樣的生活我們當然會喜歡。很多人都想有這樣的成功,但沒有坐言起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