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章

顯示從 5月, 2014 起發佈的文章

生命

學習那些與生命有直接關係的新知識,我們才不會蒙昧。我們首先需要理解生命,這有助於理解我們自己。我們是生命的持有者和駕馭者,因此生命不等同於我們自己。

才智

才智在自由中發展,人品在壓制中形成。社會需要的是才智,而不是人品。因此,我們必須創造一個自由的社會,而拒絕受到壓制。

美德

學習知識並不斷實踐,讓智慧成長,我們就能擺脫恐懼。這樣也能去除貪心,並培養美德。無懼和不貪,我們就能擁有一個自由的心靈,穿梭在過去與未來之間。

領悟

擁有真才智,我們才會有大善。然而,沒有真才智卻會有大惡。實際上,真才智反映出完整的意識。如果擁有完整意識,一個人無論如何都不會主動去損害別人。因為意識能讓人領悟,損害別人也會讓自己受到損害。

母親

嬰兒需要母親,但不等同於愛母親。我們生來就會尋找給予者,也就是尋找被愛。母親愛嬰兒,但她的愛必須來自被愛。因此,她必須與另一個人相愛,才能給予嬰兒足夠的愛。

共享

共享的真諦是首先讓自己自由,而不是首先讓別人自由。如果自由,我們就無須倚賴別人,更願意分享自己。那麼,我們的存在,就會成為別人自由的因素。

性格

我們無法徹底剝離性格,因此要時刻對它保持意識,避免受它的負面影響。與生俱來的特質,已經歷億萬年的篩選,留下來的總有優勢。我們可以拋棄後天培養的習慣,用意識陪伴隨天性。這樣,性格就成為我們最熟悉的一種工具。

發現

能發現別人的存在,只表示一個人的智力不低於動物。能發現自己的存在,才表示有正常人的智力。發現別人只是發現鏡子,能從鏡子中發現自己,才是智慧的開始。當我們能夠發現自己的意識,才表示智慧已經成熟。

社會

社會可以壓制個人,因為個人對社會有所倚賴。因此,要建立自由開放的社會,首先要培養獨立的個人。當大部份人都獨立自主,社會就充滿意識和愛。這樣的社會不僅不會壓制個人,更值得每個人的信賴。

性格

性格分為先天和後天兩部份。先天的性格很難改變,後天形成的都是習慣。我們都知道壞習慣必須改。然而,那些所謂的好習慣,也沒有保留的必要。我們用意識來生活就足夠了。

生活

我們不應該為取得成就而做事,而應該為愜意的生活。取得成就是偶然的,它只是我們有意識地追求愜意生活的副產物。在追求的過程中,我們獲得了成長。當我們的成長與偶然的因素相結合,就會取得成就,甚至是偉大的成就。

滿足

擁有充份的滿足感,才是一個健康的人生。就如靈活度會反映身體的健康程度一樣,我們的氣質也會反映我們的滿足感。此外,只要有所表達,我們也會被別人發現是否感到滿足。

連結

每個心靈似乎很不同,因為來自不同的信息組合。其實心靈是極度相似的。去除了習慣,剩下的都是意識。意識可能帶著不同的知識,因為它經歷過不同的環境。然而,在任何環境中,它們都以相同的方式運作,並第一時間掌握環境。因此,透過意識,心靈就能連結。

智者

智者的特點,是知道自己的不足之處,又有辦法讓自己滿足。因此,智者又有知足的一面。之不足是進步的動力,知足則是幸福和自由的先決條件。

社會

如果沒有任何壓制,社會也無法存在。然而,個人缺乏社會保護,生存也會受到威脅。生存壓力讓人加入社會,社會的壓制又使人失去自由。因此,唯有保持意識,以理性去平衡壓力,我們才能避免社會化的弊端,並從社會獲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