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章

顯示從 1月, 2014 起發佈的文章

輕鬆

習慣是環境迫成的,並不是我們天然的本能。當我們換了新環境,習慣就會變成生活的障礙。而且,要擺脫習慣十分困難。因此,我們需要對習慣保持警覺,並用意識代替習慣,讓自己活得更輕鬆。

可悲

對過去的執著,必然削弱當下的體驗。其實,任何年齡都可以有豐富的體驗,因此歲月的流逝並不可悲。最可悲的是放不下已經流逝的歲月,讓未來的歲月無所收穫。

創造

人是自己的精神創造物。我們創造的愛心,是人類最高的美德。然而,愛心是從愛自己開始展現的。我們給予自己所需,就是自我創造的開始。因此,當我們擁有豐盈的創造力,就會將愛心給予別人。

思維

客觀思考有賴批判式思維,但前提是敞開心靈,接受和參考其他人的觀點。如果不能客觀思考,我們就只能找出主觀的理由,讓心靈更加封閉。

精神

生命需要物質,人更需要精神。以為自己可以滿足於簡單的生理享受,只是無意識的虛榮心和野性。如果精神萎靡,無論生理上有多少刺激,我們都無法感到快樂,反而會感到痛苦。可見,任何享受都是精神上的事情。生理上的刺激,只為我們的精神加上一些起止信號。

神秘

當彼此放下自我而融合,兩人就進入一個神秘的境界。體驗神秘,是人生最大的快樂,因為神秘指向宇宙的永恆。我們在相愛中所培養的意識,有著神秘的本質。因此,融合就是意識的結合,相愛就是永恆。

自我

在苦難中表現軟弱的自我,在成功中也難顯高貴。但在苦難中堅強的自我,卻往往在成功中變得卑劣。軟弱的自我不容易度過苦難,而堅強的自我卻往往製造苦難。因此,做到不卑不亢,我們才能擺脫自我,走上自由的大道。

理論

我們需要足夠的意識和理性,才能在實踐中正確運用知識。因此,要發揮經濟學或心理學知識的作用,我們需要學好邏輯和培養批判式思惟,並讓意識時刻在場。

獨處

當一個人獨自工作的時候,他可以既是決策者、參與者和執行者,也是感受者、思考者和記錄者,條件是歸屬於一個相愛的整體。這是真正的獨處。否則,他的心是渙散的。在能力方面,甚至意識方面,他都會有所缺失。

成本

選擇生活環境時,除了看生活成本,更要看生存成本。生存成本低才是有利的生活環境。我們都想活得更好。然而,擁有高水平的意識,能意識到自己和環境發展趨勢,我們的生命才有保障。

真我

那些想做又有能力做的事情,才是應該做的事情。如果以自我為中心,那麼"弄清楚我是誰"必然是一個沒法達成的目標。因為在自我的遮蔽中我們無法看到真實的自己。因此,在未脫離自我之前,發現真我是不可能的,也是一件不應該去做的事情。只要擺脫自我,也就是擺脫受習慣和情緒的控制,真我自然就會顯現。

平等

天然的"不平等"無法消除,因為那不是真正的不平等。機會本來就是平等的。無論是否有自由市場,每個人都可以努力嘗試。然而,自由市場可以讓整個社會更快接近動態平衡,也就是接近一個理想狀態。

制度

人發現了讓自己更自由的方法,所以創造出新的權利制度。一切制度,都反映著我們對自由的理解。越理解自由,我們設計的制度就越合理。因此,整個社會的幸福感也會跟著提高。

權利

權利是某些被別人承認並支持的權力。然而,除非這些權利真的能夠產生利益,否則就只是一些人在虛張聲勢而已。權利與利益掛勾,從而反映我們的自由。

經驗

缺乏體驗就會缺乏常識,懶於學習就會缺乏知識。如果大腦一片空白,學習新知識也會很費勁。經驗雖然是個包袱,但很有用。當然,有足夠的意識就可以不倚賴經驗。

美德

雖然聽從別人的意見算不上是一種美德,但創造者恰恰從聆聽中有所發現。雖然隨波逐流不是一種美德,但創造者卻能夠順勢而行。團結一起也不是美德,但創造者恰恰成為那個領袖。這就是創造者的力量。

原則

自由是一條根本的原則。人們所做的一切,都是為了行使權力,讓自己更加自由。如果所做的事情反而束縛自己,我們就要尋求改變,否則就會導向毀滅。

內耗

意識到物質過多會變成負擔,是擺脫欲望的第一步。下一步,是意識到精神欲望仍然是一種內耗。我們必須及時滿足自己對創造的需要,才不會讓精神欲望膨脹。

信念

要保持好奇心,我們必須有一個信念,就是相信世界必將更美好,自己也將會活得更長久。沒有這種信念的生活是無趣的,我們不會再對它有任何好奇。之所以我們接受困難和考驗,也是因為擁有這種信念。假如今天是世界的末日,如果這個信念已經動搖,我們就會放棄一切。

消費

及時滿足需要而不追求欲望,就能將消費欲轉化成創造力。創造是我們生命的需要,而消費卻是一種欲望。滿足需要而擺脫欲望,我們將會創造更多有益生命的新事物。

傳統

由智慧所賦予,就是天賦之意。由傳統所形成,則是從有覺知的人那裡承傳過來。然而,智慧不斷變化,傳統卻保持不變。因此,我們應該愛智慧,而不是傳統。應該首先愛意識,再從這種愛推廣到生命、身體以及其他事物。

財富

能接受過去並總結經驗,並以此為基礎去建設未來,那麼經歷就是財富,否則就是負擔。即使過去痛苦,也可以成為當下快樂的因。因此,只要我們不將痛苦和快樂對立,過去的一切都不難接受。

時間

時間是虛擬的,快慢只是我們的感覺。我們走得快,就覺得時間慢,走得慢就覺得時間快。能感覺的都已經成為過去,所以每一個當下都已經完整。而且,只要加快腳步,我們就會有更多時間。因此,我們無需對過去感到後悔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