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章

顯示從 2014 起發佈的文章

開始

看見自己從看見鏡子開始,發現自己從發現別人開始。然而,理解別人需要從理解自己開始,利他需要從利己開始,愛別人需要從愛自己開始。這是由外而內,再由內而外的發展和成長過程。

平等

主人和奴隸必然互相束縛。不要當主人,更不要當奴隸,自由就好。這意味著美好的人際關係需要平等互助。在這樣的環境裡,我們更容易獲得自由。

貪婪

恐懼引起貪婪,貪婪又會引起更大的恐懼。愚昧在先,身不由己在後。解決辦法是從提升意識開始,然後提升創造力。當我們生活在自己創造的美好環境裡,自然能夠減少恐懼,也會讓貪婪消失。

屈氣

不願意接受別人的施捨,是一種很無謂的骨氣,有時可稱為屈氣。然而,不以施主自居,卻是愛心的表現。因為我們能夠理解別人的屈氣。接受別人的施捨,有時意味著失去給予自己的能力,會讓人產生自卑甚至憤怒。

創造

靠自己的創造力來生活,就需要別人的好感、承認和報償。倒是不靠自己的創造力也能生活,才真的省心省力,但這是更難得的天賦。因此,我們只好倚靠自己的創造力。然而,透過自己的創造力,我們卻真的可以做到不靠自己的創造力來生活。因為我們過去創造了財富,現在可以用以支持別人來創造。這應該是我們老年的主要生活方式。

邏輯

知識越多,就越會發現有很多問題仍然有待解答。知識只是理解世界的基礎。然而,運用知識的能力決定我們能否解答人生的重大問題,尤其是能夠解答有關自己人生的問題。這些問題通常比較模糊,因此更加考驗我們的邏輯理性。時刻謹記邏輯定律,我們在思考時就比較容易想得通。

學習

仰望星空而感到神秘,面對生死而感到困惑,都是因為缺乏認識,產生了超越知識範圍的疑問。知識足夠,很多問題都不成問題,而那些終極問題,也會有終極的答案。因此,我們的努力方向就是學習、實踐、再學習、再實踐、......。

談心

與自己談心,表示我們在思考。這是一個整理問題和答案的過程。與別人談心,表示我們在溝通。通過融匯別人的思考心得,獲得有關問題的準確答案。這兩種談心都應該從小問題談起。宏觀由微觀構成。雖然我們無法看到宇宙整體,但有能力進入深微的世界。真理浩瀚無邊。因此,探究生活的小道理,是我們通往宇宙真理的捷徑。

同情

所謂同情別人,其實是對自己的憐憫。這體現在感同身受的現象中。看到別人受傷,我們也感到痛,所以同情心更像一種欲望,我們在渴望別人的安慰。也出於這個原因,當我們的付出大於得到,同情心就會被厭惡感替代。我們可能同情弱小,但也會避開骯髒的小動物。因此,唯有真愛,我們才會毫無保留地設法減輕別人的痛苦,並滿足別人的需要。

理解

對一般人來說,缺乏別人的理解,意味著要面對失敗和艱難。這是一種合理的恐懼。然而,人肯定有價值,無論是否乞求別人的理解。理解自己的價值,我們就不會倚賴別人來理解,更願意付出時間去理解別人。

自我

擔心失去自我也會無法展現真愛。其實不用擔心,我們希望守護的那個自我並不固定。因此,如果能讓自我消失,也是一項很了不起的成就。展現真愛,讓自我消失,我們就能創造一個自由幸福的人生。

位置

一個人當下所在的位置,就是他最合適的位置。人每刻都在變,所以最合適的位置也在變。已經處在一個最合適的位置,又去尋找最合適的位置,當然找不到。人的天賦確定,但能力可變。在能力範圍內做感興趣的事,就是處於合適的位置了。此外,多關注別人的需要,也能減少我們的索取心,從而增加給予心。這意味著我們更容易開心。

自我

對自己有意識,我們對別人和世界都會有意識。觀察自己的身體,是培養自我意識的第一步。當我們擁有完整的意識,就會知道身體並不是自己的一部份。身體是物質,意識是精神和靈魂,是真正的我們。因此,我們與其他靈魂的親密度,總比自己的身體為高。然而,身體是我們唯一的持有物。我們必須與其他靈魂緊密合作,才能更好地保護自己的身體。

自戀

真正的愛,不會只愛一個整體的某部份。只愛某部份是自戀和倚賴。真正的愛是一種超然的意識,它能接受世界的一切。因此,如果只喜歡某個人的某些特質,我們就可以確定這不是真愛。

興趣

人無法不做自己。按別人意見生活、不能獨立思考,也是做自己。因為當時的自己就是那樣。有些人要經歷一番之後才能發現自己的真興趣。然而,能否專心做自己感興趣的事,還要看天時地利人和。因此,雖然無法不做自己,但做一個能令自己滿意的自己,卻又不容易。

壓制

人有同情心,能夠感動自己也能感動別人。那些所謂的鐵娘子或鋼漢子,不是不會感動,而是用暴力將感動壓住了。壓制之壞,是令事情經歷幾千百年仍然激盪人心,並使人重蹈覆轍。

民主

自由是每個人自己決定"只與自己有關的事",民主是所有人一起決定"與所有人有關的事"。因此,民主與自由並不矛盾,甚至可以說是同一回事。

真誠

真誠是心與口、言與行都一致。做到這一項就可以了。其他規條都是多餘的,反而會讓真誠變得不夠真。越多規條我們越受束縛。我們必須在自發的行為中才能體現身心的一致。

共情

從社會角度看,共情是最大限度的共智。然而,獨裁在任何時候都不共情,也不共智。因此,唯有遵守多數人原則,尊重大多數,我們才能實現真正的共情和共享。

權利

最先教導別人"說不"的人,是自然學懂"說不"的。所以"說不"是一項天賦權利。歸根究柢,我們所有能力都是大自然賦予的,所以一切權利都是天賦權利。

共享

從被動交換轉變為主動給予,我們才會真正獨立和自由。我們的交換行為通常是被需求驅動的,因此受到別人的制約,無法擺脫倚賴。唯有互相主動給予,才能讓我們成為真正獨立的個體。這種給予就是一種共享的關係。彼此充份發揮自己的創造力,並共享生命的一切。這種關係即使被分離,也會讓彼此繼續擁有獨立自由的人格和能力。加深理解生命的目標和價值,我們才能打好建立共享關係的基礎。

暴政

多數人暴政,這是一個隱含矛盾的概念,因為是否暴政必定由多數人來定義。即使一個公正的法律系統或獨立的司法機構,也必定經由多數人的選擇才建立起來。公正的法律系統最可靠,因為它能一直反映多數人的意志。然而,任何機構最終都需要由少數人來運作。因此,我們更需要關注的是少數人暴政。

目標

做事的短期目標可以是健康愉快,長期目標可以是長壽幸福。這種目標不會違背生命。在面對有可能違背生命的任務,我們可以將任務的目標於這種目標比較,相差太遠就不應該接受。

需要

真正的獨立,不是因感到不安全而關閉,而是因擁有真愛而開放。每個人最關心的必然是自己,我們無須為此感到不安。真正懂得關心自己的人,都會懂得關心別人,因為他們懂得別人是自己的天然需要。

被愛

不自愛的人欠缺愛。如果被人接受,就能感到被愛而重新愛自己。可見,要轉變為自愛,不需要等待被愛,而需要主動給予,讓自己得到別人的接受。

心態

擁有緊密的關係會令人更堅強,更有創造力。不斷改造環境,我們就更少遺憾,也不會太無奈。花朵會凋謝,但果實會帶來更多的花朵。能夠這樣看才能沒有遺憾和不甘心,才會有真正的平常心。然而,試圖控制自己的內心,將會產生另一種心態,所以平常心也可能變成一種野心。因此,平庸的人會追求偉大,小心眼的人會追求大器度。我們可以做的是放下自我,讓純然的意識主宰自己的內心。

歷史

真正的歷史,是上帝也無法抹去的一種存在。人無法不去扮演角色,這是自然賦予我們的屬性。貼近自然和生命,就是儘自己的能力去創造未來,做好自己的本份。我們之所以抓緊歷史或者試圖擺脫歷史,都是因為沒有足夠的勇氣去面對未來的不確定。因此,走出深刻,就是放下歷史包袱而勇敢地走向未來。

嫉妒

也許沒有人會嫉妒那些沒有嫉妒心的人,因為有嫉妒心的人會認為這種人不存在。這似乎很合理。世上沒有嫉妒心的人應該不多。

目的

每一個人,都是自己的工具和目的,也可以是其他人的工具和目的。無論甚麼主張,都不應脫離這個客觀事實。我們可以根據這一點,去判斷一個主張是否合理。一旦某個主張將人只當成工具,或者忽略了人的工具屬性,都會偏離理性。互為工具,互為目的,是最美好的人際關係。

品質

如果愛情美滿,世上就添加了兩個獨立的靈魂。能夠獨立的靈魂是優秀的。如果愛情不美滿,則表示這兩個靈魂仍然不獨立,必須繼續努力提高生活的品質。獨立和愛情是相輔相成的。經歷真正的愛情,我們不僅擁有獨立的靈魂,也會生活各方面最大限度地擺脫倚賴。

屬性

每個人始終都要成為歷史的一部份。然而,我們可以主動或者被動地進入歷史。積極地生活最有意義。建設自己心中美好的將來,也能體現生命的自然屬性。

教育

人必須先懂得運用自己,才能滿足自己以及享受自己。教學是傳授知識、學習和運用。培訓側重於技巧,教育側重於思考,兩者都是教學。至於如何實現人生目標和價值,不應是教育的範疇。社會可以留下一些指引,並鼓勵新生代自己去實踐去感悟,這樣他們的生命將會更有價值。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因素。社會仍然在進步,仍在探討人生,前輩們所感悟的道理,未必就是真理。

中年

覺得自己能夠支配命運,只是一個假象,其實一切都是自然而然。有所追求本是命運使然,但要追求最好,這就是去支配命運。隨遇而安是一種意識,後悔沒有追求最好就是執著。虛榮、野心、內在目標和平常心,這些同屬一種支配心,都要放下。人到中年,最好具備一顆無所住的心,隨機應變。

強者

市場中的強者是多數人以鈔票選出來的。如果不尊重"多數原則",就會保護市場中的弱者免受淘汰。從這一點可以看出,尊重市場就是尊重"多數原則"。

想像

超出自己想像力的事物,人傾向認為不存在。人最大的恐懼是死亡,也就是認為自己無法戰勝死亡,因為戰勝死亡超出想像。這是一種自卑。當這種恐懼瀰漫,也可能會令人走到自大的一端,認為自己死後能夠到達另一個世界,想像自己能夠超越死亡。這樣會令人不再恐懼死亡,也許是導致自殺的因素。

偏好

偏好是一種需求,它的價值就在於它本身。能滿足需求的東西必有價值。因為偏好能吸引滿足需求的東西,所以它能創造價值。

人格

能自食其力,不倚賴群體,也不抵觸大多數,這樣才能成為真正的自由人。這是獨立人格所使然。因此,培養孩子擁有這種人格,可以讓他們將來更自由。

光輝

追求成功體現我們的生命力,並產生各種心態。功利心與善心、貪心與閒心、野心與平常心,這些心態同出一轍。青壯年無妨多些追求,只需保持清醒,不使追求變成一種習慣和負擔。然而,當我們老去,就應該緊隨生命的韻律,放下所有追求,並將自己擁有的東西逐漸回饋世間。這包括物質和精神,知識和意識。在這種自然而輕鬆的生活中,我們可以讓生命的光輝照耀更長久。

傷口

負面情緒就像一把利刀,能深刻我們的心靈。那些因受傷而變得黑暗、幾乎裂開的心,非常敏感和脆弱。因此它需要一個硬殼才能免於分裂。然而,也因為這樣,它無法接受其他心靈,讓別人撫平它的傷口。要自己療傷,它必須求助於理性。理性就像外科醫生的針和線,能將傷口縫合。

判斷

能令人輕鬆或快樂的的事物,都是我們想要的。然而,我們力所能及的事物,才是應該追求的。能力是否足夠,是我們判斷是否應該做某件事的標準。如果能力不足,我們可以轉為增強能力,避免浪費時間。當我們的能力改變,目標和期望也可能隨之改變。

奇蹟

生命的最高意義是創造更好的生命,而愛是對這種創造的認同。因此,最真摯的感情,就是樂在愛之中。多數人只想為自己而活,所以才把相愛變成一種難得的奇蹟。活著、更好地活著,是生命終極的需要。因此,相愛也會是我們極致的感恩方式。

主觀

事實代表過去,目的代表未來,而價值是未來的結果。客觀代表理性。我們往往以事實去判定價值,或以過去預測未來,導致偏差較大。這是一種比較主觀的做法,不夠理性。更理性的做法是放下過去的事實,從假設和規律入手,從多元的角度推斷未來的可能性。事實應該用於驗證過去的判斷是否正確。

態度

客觀可以是一種看待事實的態度,即如何以事實來推斷未來。當出現"多數人一致"這個事實,以接納的態度來看待,然後以這個事實作為行動的指引,就可以叫做客觀。 

客觀

在多數人認為太陽圍著地球轉的時代,除非某個人能證實多數人的看法錯誤,否則不理會多數人的看法就是不客觀。反過來,現在一個普通人認為太陽圍著地球轉,也是不客觀的。然而,如果我們能看到事物的真相,主觀和客觀都可以。

追求

所謂追求活,是爭取下一刻能繼續活。而追求死,是爭取下一刻變為死。很顯然,追求死比追求活的難度更大。這一刻甚麼都不做,下一刻仍能活的機會非常高。如要下一刻變為死,要做的事情就多了。我們應該追求更容易達成的目標。因此,我們的一切目標都應該與追求活保持一致。

接受

自己的感受最真切,所以不斷的挫敗會令人自卑。將缺點當成優點,不過是將自卑變成了自大。直接接受自己的不足,不斷學習和改進,才是解決之道。還有缺點,表示我們還有成長的空間,這樣想就更容易接受不足。

價值

如果一個人的死,能換來很多人的活,這個人追求死就是追求生命的價值。當出現大部份人要求一個人赴死的局面,如果那個人想通了自己的死有著非常高的價值,內心就不會太痛苦。然而,我們必須確保所做的一切真正對生命有價值,而不是一種犧牲。

利他

利己和利他沒有衝突。真正的利己必然同時利他,因為缺了其他人我們不能存活。其他人的情形與我們同樣。因此,我們只需關注是否真正利己。

為己

只為自己而活著,這種想法與道德關係不大,但與理性卻緊密關聯。想為自己而活,可以說是道德的。然而,沒有人能夠真正只為自己而活。想去做一些無法做到的事情,就是不理性。

權利

個人的"私"是指權力。當它被大多數人確認的時候,才會成為權利。權利的多少反映自由程度。因此,給予別人權利,就相當於給予別人自由。

研究

原始人還不懂得發明,他們是碰巧發現的。搞研究需要有具體的目標,這就需要通過專利來保護成果。這種保護其實是保護研究。如果搞研究最後因成果被盜而破產,久而久之有能力搞研究的人都被淘汰了。

專制

只要環境處處危險,社會就能向個人收取保護費。專制社會處處危險,原因就在於此。這意味著建設安全的環境,是打破專制的一個可行的方向。

理想

我們很難去除習慣。因為習慣不像一件衣服,而更像一層皮膚。為習慣而奉獻絕對不值得,為自己的理想而付出才有價值。很多人都有理想,但其實是習慣,所以顯得不合理。因此,關鍵是我們是否有合理的理想。有合理的理想,我們就有去除習慣的動力。因為習慣會阻礙我們追求理想。

為人

人應該為所有人而活。所有人當然包括自己,所以這個想法沒有矛盾。我們無法只為自己而活,因為生命是一個整體。人認為我,我為人人。人類的先賢早已具備這樣的智慧。

多數

個人權利曾經由少數人來賦予。後來改由多數人賦予,是人類社會很大的進步。認為多數人的意志必然出現歧視或不公,這只是一種不合理猜想,因為忽略了人類認知的成長。多數人的意志反而可以提供更多保障,更少歧視或更加公平。生命權也是一種能被剝奪的權利。唯有多數人傾向保衛生命,我們的生命才有保障。

制衡

重視個人權利,必會尊重每個人參與裁決的權利。多人參與裁決,就會採用多數原則。只要大多數人反對獨裁,多數原則就會一直有效。唯有在各種領域均採取多數原則,才能真正互相制衡,並發揮集體智慧的作用。

敞開

自限於他人的眼光裡,就是被他人所限。能真誠地敞開,並平等地對待自己及別人,我們才能自由。真誠才能表達善意,在別人眼中,這樣最美。

富足

真正的實力是給予能力。給予能反映一個人是否富足,而獲取只能反映欲望的大小,也就是欠缺。即使是一個乞丐,在他願意給予別人生命的那一刻,也是富足的。

目標

虛榮心是確立目標的基礎,野心是到達目標的動力。然而,這個目標卻未必與生命的目標一致。因此,光有虛榮心和野心很不足夠,我們必須認清自己的需要,才會找到真正吻合生命需要的目標。值得強調的是,我們是寄居在生命的靈魂,生命是我們與世界連結的唯一工具。

依存

生命是別人給的,靈魂是從環境中一點點積聚的,兩者都無法單獨存在或被獨佔。正因為生命和靈魂的依存和共享屬性,我們才有維護這兩者的責任。如果那是獨佔物,別人損失或得益,對我們都沒有影響。

感恩

感恩的前提,是不認為得到幫助是理所當然。缺乏同情心的人也會感恩,但他們可能只感激上天。強盜在得手之後也會感謝神恩的。最應該感激的是為我們提供協助的其他人,有他們的協助,我們才得以感受人生的美好。

違抗

人能夠違抗任何人訂的律法,這是自然法。懲罰違抗者無法阻止違抗,卻有可能引起更多違抗。以死刑懲罰殺人者,即會引起更多的殺人行為。

照顧

社會必然有窮人,所以社會必須作出對應。因此,照顧窮人是一種理性安排。沒有這種安排,社會很容易出現動盪。這時候所有人的生活都會受影響。

動力

習慣是發展和進步的阻力。它會阻礙我們改變,使我們固定在一種形狀、一個地方,甚至固定在過去的某個時刻。而意識卻是成長的動力。它能讓我們靈活多變,從這裡走到遠方,從過去走到未來,穿梭無礙。不僅如此,意識還會創造新的意識,而且變化的速度越來越快。獲得足夠的意識,意味著我們將會不斷地發展。

抉擇

要麼不追求最好的,要麼不接受次好的。這種抉擇會引起猶疑和矛盾。這是兩個互相排斥的選項,我們只能選其中一項。選擇前者的人傾向理性,選擇後者傾向感性。重點在於需要多少時間才能做出抉擇。

名利

名與利都不是生命能真正擁有的東西。無論得到多少名利,我們都是一個普通的生命。重要的是,我們在追求名利的過程中,是否提升了意識。只有意識是我們真正擁有的東西,因為我們就是意識。

共享

情感體驗當下,理智構建未來。每個人之所以獨特,是因為情感和理智都不一樣。因此,除了富於感受,強於思考,還須相愛才能免於孤獨。經歷像礦石,從中提煉出有用物質,就應該把渣滓丟棄。我們應該更多與愛人交談,然後才是與其他人交談。與愛人深度共享,與其他人交流共享的心得。然而,最能令心靈豐富的是與愛人共享一切。

人品

人品是一個面具。看人應該看做事是否合理,合理就會合情。也就是看一個人是否有足夠的理性。換句話說,理性才是最好的人品。

歷史

回顧歷史,法治和妥協都是動蕩之後的結果。人的私心決定了社會發展的規律,有壓迫就有反抗。確認所有人的自然權利,設計平衡私心的制度,自由買賣、公平選舉,是真正務實的態度和做法。社會平穩發展不再動盪,就會逐漸進步。當人們感到自由和幸福,就不會太強調自己的權利了。

自由

愛,就是放下自己的權力,給予別人更大的自由。因此,當我們相愛,我們就到達一個最自由的境地。這時,我們比獨自一人的時候更自由,更滿足。

根源

給別人造成痛苦,就是給自己埋下痛苦的種子,為自己將來的快樂造成障礙。讓別人痛苦,說明自己理性不足。這是我們痛苦的最大根源。讓別人快樂,不僅自己會快樂,當我們需要面對身體的痛楚,別人也能給予我們足夠的安慰。

喜悅

學習是增強智力的途徑,工作是運用智力。智力運用得當就會獲得成果。品嚐自己當下的作品或回味創造歷程,是享受智力。學習、工作、享受,這是一個智力發展的良性循環。在這個循環中,我們不斷獲得喜悅,不斷成長。要起始這個循環,我們需要帶著喜悅開始學習。

民主

一般人可能不太懂得何為民主,但一定知道甚麼是不自由,因為被迫接受就是不自由。因此,我們無須強調民主,強調自由就足夠了。民主是保護自由的一個最有效機制。

人權

事後壓制只能阻止權力再次增值,並不能取消權力已做的兌現。權力這種特性,已經很好地說明了"天賦人權"的含義。

自私

自私並不高尚,但是合理。"人不為己,天誅地滅",古人的觀點正好與這個道理吻合。真正的自私對所有人都有益,只有病態的自私才會損人不利己。

美好

能樂在簡單的生活中,而不會感到空虛或焦慮,必定是滿足和幸福的。幸福不在過去或未來,只在此時此地。能夠活在當下,不是因為有無數美好的過去,而是因為無數美好的未來不斷到來。

完整

信仰是靈魂空虛的表現,法治是追求自由的表現。藝術隱晦地表現人的精神世界,而科學則展現世間的美好。這一切都可以納入哲學的範疇。因此,我們通過思考將這些東西連結起來,組成一個完整的意識。

靈魂

人的差別,除了體形之外,就是在角色扮演中養成的習慣。習慣是靈魂的衣服。人的靈魂都一樣的,是意識發出的光輝和熱情。

優秀

能讓人感受到世界的美好,才是真正優秀的作品。很多藝術作品都是在失落痛苦中虛構的,並不真實,更多反映作者內心的不滿。而真正造福人類的創造,多產生在作者充滿希望的時候。

了解

大師也會有平庸的作品,不知名的作者也會有獨到的見解。因此,我們不應該以名聲來決定是否讀一本書。就像遇到的人一樣,我們可以帶著好奇心去了解每一本書。

束縛

人類是自然之子,因此人的一切都離不開自然規律。人類是萬物之靈,所以人不會滿足於動物的簡單統一,亦不會滿足於人的那種身心分裂狀態。嚮往著持續發展,不安於基本的物質保障,這是人的精神屬性所決定的。要發展離不開物質,追求物質是滿足精神需要的一種手段。人的根本束縛在於生命有限,其他領域都是無可限量的。

參與

絕對地說,如果沒有我們,宇宙必定不是現在這個樣子。沒有誰人是不可缺少的,但每個人都參與了宇宙的建構。因此,雖然我們都是微不足道的生命,但又影響著宇宙的發展。

金錢

金錢是用來享受好東西的一個工具。如果將金錢當成好東西,我們就會忽視真正的好東西。金錢不應該是我們的最終目標,否則就會本末倒置。可以這樣看,我們在銀行的存款不是自己的,用的時候才是。我們可以為自己有存款而放心,但不要感到太開心。

好事

讚揚好事,實際上是希望自己從中受益。這種想法比想做好事更自私。比較平衡的想法,是對好事不褒不貶,讓其自然發生。因為有些好事並不一定對人有益。

知識

最重要的智力活動不是儲存知識,而是理解和運用,並不斷提升意識。這樣,當我們需要知識,也會懂得如何取得或學習。我們現時已經比較容易取得知識,但提升意識卻需要很長時間。

價值

人生的價值,體現在對生命的貢獻,這又體現在自由和愛。讓生命更自由、更豐富,我們就能實現生命的價值。這意味著平凡的生命也會有偉大的貢獻。

標準

不幸福有很客觀的標準。只要感覺不滿足,那就是不幸福。幸福卻很難有客觀標準,在旁人看來幸福的人,可以覺得自己很不幸。因為人是很難滿足的,除非他擁有自由和愛,樂意將自己給出去。這是判斷一個人是否幸福的可靠標準。

滿足

靈魂的滿足在於給予,能夠給予在於能夠得到。重點不在於物質目標的高低,而在於得到之後的能否給予別人。純粹的精神追求無法讓靈魂滿足,卻會突顯靈魂的空虛。因為靈魂無法離開物質而單獨存在。

培養

培養孩子的邏輯理性,與孩子一起找尋事物的真相,就是最好的哲學課。有這種培養,孩子將來就會有更多意識,生命的道路將會鋪滿鮮花。

精簡

物質和人際關係都要保持精簡。能減少對物質的倚賴,人際關係就能簡單。意識不足就會更像動物,人際關係很可能建基於利益爭奪之上。快樂源於意識。人的意識始終高於動物,因此快樂也比動物多。精神上的收穫也是利益,所以愛情與利益並非無關。人不應倒退成動物,而應進步為“神”,因為理性不足可以讓人比動物更殘暴。

離鄉

時刻想著回到家鄉、回到父母的身邊,很像未長大的孩子。這是倚賴心理。尤其在遠方生活不順意的時候,更是想念故鄉的美好,卻忘記離鄉的初衷。離得開土地和父母,我們才能真正獨立。

圓滿

月亮本無缺,只是它的光明有時被遮蔽。人間能看到月圓月缺,也是一件美事。人也一樣,生老病死就是生命的圓滿。然而,如果哲人的內心被遮蔽了,那麼詩人的情懷也會抑鬱。

掌握

如果父母沒有能力影響孩子,那麼也沒有能力教育孩子。其實父母對孩子的影響很深遠,掌握在"上帝"手裡的另一半影響力,很大部份也是通過父母起作用的。最好的父母,是能讓孩子擺脫"上帝"的控制,完全掌握自己的命運。

純真

人是複雜的生命。尤其是有了名譽、地位和財富之後,人就更無法簡單了。要保持做人的純真,只需要時刻清醒,做每件事都維護自己真正和長久的利益。這種純真能夠利己利人,比逃避世俗有益得多。

無聊

欲望在精神層面,需要在肉體層面。雖然欲望讓人痛苦,但也讓人不會感到無聊。因為它不斷驅使人去行動,以達成難以達成的目標。無欲無求反而會無聊。

自然

人是自然的一份子,他們的貪婪和殘酷也是自然的。從整體上看,人所做的一切也由自然所決定。自然不斷發展,所以人類也不斷進步。

境界

從事情中獲益,最終得到的是精神上的快樂。做事的心態就是做人的境界,事情的軌跡就是人生的經歷,這一切都是無法抹去的事實。事情的偉大或渺少,必須由生命來評判。因此,越有益於生命的事情越偉大。從這個角度看,做事只有一種生命的境界,我們無法分開是功利的還是道德的。

道路

解剖人性、認識社會,這些精神力量遲早會影響物質世界。這不是精神勝利法,而是科學之路。經過這麼多個世紀,人類終於找到通往永恆的道路。

動力

科學技術與哲學藝術,已經滲透到生活的各個領域。發展科學技術的原動力是幸福感,發展哲學藝術的原動力是孤獨感。科學更注重理性,技術更注重功效,哲學更注重形式,藝術更注重情感。這幾個方面都揭示人類一切活動的目標,都是生存與連結。

本性

感到一種做好事的壓力,本身也是好事,將壓力轉化為動力就好。真正的善良也會讓惡人感到壓力。不知道自己是否在做好事,這是無意識,即使壓力少也並非好事。人的本性都希望自己過得好,也會希望別人過得好,是善良的。當一個人真正在做好事,就會意識到自己這種本性。

喜悅

認識到愛情的真善美本質,我們就會感到喜悅。這種喜悅將會成為我們付出的動力。當我們在付出時感到喜悅,就意味著我們被別人接受。幸福就在這種喜悅中產生,它是彼此相愛的體現。這同時反映了自由。我們有了付出的自由,以及被接受的自由。更重要的是,我們有幸福的自由。

參與

青春時期對世界的一切都有新鮮感,但還不懂得甚麼是幸福,所以這種新鮮感純粹是驚奇感。當我們理解幸福,對生活的參與感就會不斷轉變為新鮮感,更包含著一種深深的熟悉感。幸福的感受,是以新鮮感和熟悉感為基礎構成的。

深微

事物可有多種形式,但都是自然本質的表現。因此,觀察任何事物,我們都可以發現自然發展的規律。這意味著我們無須追求寬宏,而應追求深微。

權利

權利是社會對能力的確認。人的某些能力是社會賦予的,例如運用語言和文字的能力。然而,如果社會是自然形成的,那麼權利也可以看成是自然給予的。這是天賦權利的含義。

未來

人無法真正活在當下。能夠在"過去、現在、未來"之間穿梭,才是真正的生活。一直處在順境之中,我們也會覺得生活有所欠缺。因此,活好當下的重點不在於順境或逆境,而在於對未來的預測。這意味著有意識才能活好當下。因為我們必須基於過去而構建未來。

連結

生命必須緊密地連結,才有足夠的力量不斷延續。然而,本能只服務於個體,只靠本能無法連結。雖然習慣服務於整體,但卻與本能關係密切,自我中心太過明顯。因此,我們必須擺脫本能和習慣的羈絆,用意識去建立緊密的人際關係。

原因

放不開過去,或看不透未來,我們也無法接受失去。不深究事情的原因,就會苛責自己或別人。苛責上天已經是比較好的結局。因為上天就是所有事情的原因。

離開

想想地球終有一天不適合人類居住,就知道不加速發展不行。天空廣闊,人類終要離開土地,就像孩子要離開母親那樣。自然界的變化可以出乎我們所料。這種環境意識有助我們逃脫災難。

做作

孤獨沒有真假之分,而有程度之分。寂寞是輕度的孤獨,而做作則反映強烈的孤獨感。我們可以從觀察別人反觀自己,就能看到內心的狀態,並發現自己的需要。

教育

如果教育服務於社會,那麼社會需要甚麼人才,學校就會培養甚麼人才。然而,學習古代精神導師的思想,只起到啟發思考的作用。解決社會問題有賴科學知識的普及。

過去

讓往事逝去,為的是活好當下。我們也不用擔心往事逝去,它是不會真正逝去的,因為曾經發生的事件即使上帝也抹不去。因此,讓往事逝去,其實是讓往事永遠留在過去,不讓它繼續影響我們的情緒。這需要將往事中的感受提煉成感悟,讓往事支持我們活好當下。

方向

活著就是為了繼續活著,只要不能永遠活著,生命就永遠都有意義。活著也為了連結。因此,即使能夠永遠活著,生命也不會失去意義。這種意義觀邏輯自洽,也足夠穩定。帶著這種意義感,我們不難找到自由和幸福。因為我們有了明確的方向。

觀點

從多個角度看人生,綜合不同的看法,就會看到人生有一個完整的輪廓。每個人都無法避免偏見。因此,除了用意識去補觀點的不足,我們還要思考別人的觀點,以補我們的意識不足。

差別

哲理講究智慧,宗教講究服從。理與教的前進方向差別巨大,幾乎可以決定人生創造的虛實。然而,我們可以用科學去統一這個矛盾,讓人類創造更多物質與精神相結合的事物。

需要

那些沒有被滿足的需要,就是欲望的種子。因此,欲望也是大自然的給予。像驢子前面的胡蘿蔔,欲望讓人更有動力,也不至於被苦難的鞭子所打倒。物欲也是精神欲望的反映。精神需要不被滿足,所產生的欲望也會表現為物欲。對心靈連結的需要,就是最基本的精神需要。如果這種需要不被滿足,所產生的欲望足以導致毀滅性的破壞。

迷惑

感到生命無意義,會令我們感到迷惑。要領悟真理,首先要明白生命的意義。生命的意義不應該是主觀的,而應該是客觀絕對的。否則,所謂尋找生命意義只是一種空想。因為主觀的意義隨時可變。即使今天找到,明天也可以失去。這種尋找本身就可以令人迷惑。生命意義的主觀和可變性,正是很多人感到生命無價值的原因。我們需要一個穩定的意義感做基礎,才能找到滿足和快樂。

經歷

經歷是人生包袱中的一個物件。能夠將經歷當成墊腳石,我們就能站得更高,看得更遠。雖然包袱有用,但始終是一個負累,我們不應長背在身上。墊腳石用完就放下,讓它永遠放在過去。

無憾

若不能想通想透,一切努力最後都是浪費時間。無論生活多麼轟轟烈烈,只要有一點想不通,我們就會帶著遺憾。因此,真正的收穫是對真理的領悟,它能讓我們感到死而無憾。

自然

不倚賴信仰,並以事實為依據,以邏輯理性作工具,這是科學精神。這種精神也是自然精神。大自然已演化出人類。只要人類不盲目,大自然就不會盲目。只要人類有情,大自然就有情。我們已從科學獲得更多智慧,以及情感的安撫。因此,盲目的信仰已經不再重要。

自由

在無需選擇的時候,我們才有真正的自由。首先隨遇而安,這樣我們就無需太費心選擇。然後隨機應變,這樣我們的選擇也不會太費心。自由就是這樣獲得的。隨遇而安,隨機應變,總的來說就是隨緣。明白箇中道理,我們離自由也不會太遠。

分界

滿足了基本的物質需要,精神追求就有了基礎。這個基礎是一條分界線。物質追求過多或放棄過多,都是精神空虛的表現。然而,這條分界線是可變的,只要輕鬆、沒有恐懼就對了。

情願

每天心甘情願地做事,就能過好每一天。做喜歡的事情,我們成長快、喜悅多,因此更有幸福感。這需要在年輕時開始,有意識地選擇,而且不斷保持這種意識。在必須放手時放手,必須放棄時放棄,我們就有很多重新選擇的機會。

選擇

給孩子指出當下有甚麼可以選擇,可以讓他們掌握自己的命運。然孩子自由選擇,更容易培養他們的意識。長大後他們更容易擺脫習慣,有意識地面對世界。

做事

如果沒有正在為自己做事的感覺,就難以將事情做好。即使能夠做好,在過程中的喜悅也會比較少。因此,最好從開始就為自己做事。然而,即使開始時為別人做事,我們也可以思考自己從中能夠獲得甚麼益處。只要帶著意識去做,大部份事情都可以對自己有益。這樣,我們也可以將為別人做事變成為自己做事。

滿足

少吃有損健康的食物,少做有損健康的事情,就是照顧好生命。然而,認識真愛並培養愛的能力,直到自己能主動給予別人並樂在其中,才算得上精神豐富。身體健康,心情愉快,感覺自由自在,有這種滿足感就是幸福的時刻。

體驗

對於"幸福"這種模糊概念,要思考到底指向甚麼。然後去體驗,看看自己的思考是否正確。不經過深刻的思考,我們要走很多彎路。當遇到困難,又會覺得不可能得到幸福。

善惡

人之初並不懂得分辨善惡,所以說其性本善。教育令人懂得分辨善惡,有了自己的取向。因此,"仁義道德"是自我外殼的一部份,也是感受幸福的障礙。擁有同情心,我們的情感已經很充份,但也有罣礙。如果再被"羞惡之心"綁架,我們就更無法自由,甚至會產生自相矛盾的自我。

安定

內心安定才是真正的心無罣礙。有感知幸福的能力還不夠,還要有選擇環境的能力。而且強求無幸福,幸運地遇到才是真正有福氣。當無需選擇的時刻到來,就是處於幸福之中。

幸福

感到幸福,是因為能夠盡情滿足自己的需要,接受大自然的所有饋贈。幸福更因為能夠接受世上的一切,無需選擇。處於無壓力的狀態,我們才會感到幸福。

成長

持續獲得喜悅,這種感受就是幸福。然而,唯有持續成長,我們才能持續獲得喜悅。這是獲得幸福的唯一途徑。學習、思考、工作、生活、愛和自由,這些都是我們成長的階梯。

探討

以哲學方法去探討有關自由幸福和愛等人生大問題,可以視為一種思想實驗。先做思想實驗,得出結果之後再以行動去驗證,可以避免很多痛苦。

談心

把自己的經歷當成別人的故事,客觀地分析和總結。就像與過去的自己談心一樣,我們可以認真思考這些結果的合理性。這樣,我們就能透過自己的經歷提升意識。

相愛

精神與物質的需要都必須及時被滿足,才能避免產生痛苦和欲望。需要不能被滿足意味著不自由。因此,及時滿足需要就會感到喜悅,否則會感到痛苦。欲望在痛苦中產生,也是更大痛苦的開始。試圖滿足欲望會產生更大的痛苦。然而,唯有與別人緊密聯繫,我們才能及時滿足自己的需要。這就是相愛可以獲得幸福的原因。

信心

如果上帝只能住在信仰者的心,那麼這個上帝必定不是全能的上帝。因為全能的上帝能讓自己成為所有人的上帝,以及唯一的上帝。當我們認識全能的上帝,才會有足夠的信心戰勝邪惡、克服困難。試圖用兩難問題來質疑上帝全能,是徒勞無功的,因為矛盾的是人類,而不是上帝。兩難問題必然包含有關時間的問題,也反映我們對時間的理解。最基本的時間問題是對同時性的定義,人類還沒有定論。然而,對上帝來說,所有時間和空間都是此時此地。因此,當我們全然地活在當下,就與上帝同在。

真理

真理可能很簡單,但只有人類能夠發現真理,意味著發現真理需要有複雜的頭腦。良知、直覺、常識、觀念、宣傳,這些都是慣性思維的產物,必定錯漏百出。因此,我們必須在實踐中充份地感受和思考,才能得到真知灼見。

科學

自然科學不僅能為哲學思辨提供更多更好的素材,即使一些有關神、靈魂等形而上的問題,科學也能提供有力的答案。最重要的是科學思維,能讓我們首先辨別問題的真偽。

富足

缺了愛,一切東西都不能讓心靈真正滿足。因為被愛是心靈富足的基礎,而愛別人是心靈富足的證明。沒有基礎當然不滿足。然而,如果無法證明富足,心靈也會變得空虛。

邏輯

很多時候雞湯不比白開水好,含油量高的雞湯更可能損害健康。之所以"心靈雞湯"成了貶義詞,是因為含有太多"文字油脂"。要找到人生問題的真正答案,首先需要邏輯井然的思想。

了解

與別人談心,就是去了解別人的需要。當了解到人同此心,心同此理,我們就會擁有正確的人生觀,讓心態變好。這樣我們也會實現人生的價值。

充實

如果生命力無處發揮,我們就會感到空虛。就像拳頭打在空氣一樣。最能填補空虛的,是找到自己願意給予的對象。給予能發揮生命力,也就能讓人感到充實。

自我

我們為適應環境而形成一個自我。環境健康,自我就健康。健康的自我像衣服,比較容易脫下。病態的自我像皮膚,要剝離十分痛苦。能夠脫下自我,我們才有一個成熟的人格。這個人格不再固定,能夠隨著環境而改變。然而,無論如何它都守護著生命的利益。這個才是真正的意識。

平衡

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保持豐富和平衡,我們就會身心健康。豐富的物質提供身體健康的保障。充實的精神生活讓人感到幸福自由,擺脫對物質的過度渴望。

尊重

蔑視比怨恨更少尊重,因而更有害。尊重是人際關係的基石。在社會中,不懂得尊重別人閉會危及自己。因此,尊重別人就是對自己的尊重。

衝突

與情感起衝突的理智實為不智。真正的全才,情感與理智俱強,卻無需解決兩者的衝突。因為兩者根本不起衝突。

魄力

缺少魄力也會缺乏人情味,因為人情味本身就是一種魄力。魄力是自信的反映。自信者並非看輕得失,而是知道不會失。其實厭世者也沒有看輕得失,然而他們認為必會失。

合群

儒家提倡合群和倚賴,佛家強調避世和孤獨,道家實踐獨立和自由。然而,獨立和合群才是現代人的好品格。獨立讓人自主成長,合群讓人和諧相處,這樣能發揮我們的最大能力。

善行

懂得運用知識謂之智慧,以智慧滋養生命謂之善。智慧源於知識,善源於智慧。然而,智慧和善均源於人性,而人性源於自然。因此,自然就是智慧和善的泉源。我們探索自然,不僅增長智慧,還是一種善行。

生命

學習與生命直接相關的新知識,才不至於蒙昧。我們最需要理解自己的生命,這有助理解我們自己。生命不等同於我們。我們是自己生命的持有者和駕馭者。

才智

才智在自由中發展,人品在壓制中形成。我們需要的是才智而不是人品。因此,我們需要自由而拒絕壓制。

智者

歸納知識讓智慧增長,從而擺脫恐懼。然後去除貪婪,生出美德。因智慧而無懼,又因而無懼不貪。這樣就能成為真正的智者。

大善

擁有真才智才會有大善,沒有真才智卻會有大惡。真才智其實反映著完整的意識。一個擁有完整意識的人,無論如何都不會主動去損害生命。

母親

嬰兒需要母親,但不等同愛母親。我們生來就會尋找給予者,也就是尋找被愛。母親愛嬰兒,但她也需要被愛。因此,她需要與另一個人相愛,才能給予嬰兒足夠的愛。

共享

共享主義的真諦是首先讓自己自由,而不是首先讓別人自由。我們自己自由,不僅無須倚賴別人,更願意分享自己。那麼,別人就更容易獲得自由了。

性格

我們無法剝離性格,因此要時刻對它保持意識,避免受它的缺點所影響。與生俱來的性格特質,已經歷億萬年的篩選,留下來的總有優勢。我們可以拋棄後天培養的習慣,用意識伴隨著天然的性格。這樣,我們就可以將性格作為一種工具。

發現

能發現別人,只表示智力可能不低。能發現自己,才顯示智力正常。發現別人只是發現鏡子,能從鏡子中發現自己,才是智慧的開始。

社會

社會可以壓制個人,因為個人對社會有倚賴。要社會自由開放,首先要個人獨立。當大部份人都獨立自主,社會就充滿意識和愛。這樣的社會不僅不會壓制個人,耿值得每個人信賴。

性格

性格分為先天和後天兩部份。先天部份很難改變,後天部份是習慣。我們都知道壞習慣必須改。然而,那些所謂的好習慣,也沒有保留的必要。我們用意識來生活就足夠了。

生活

我們不應該為取得成就而做事,而應該為愜意的生活。成就是偶然取得的,它是我們有意識地追求愜意生活的副產物。在追求的過程中,我們獲得成長。當我們的成長與偶然因素相配合,就會取得成就,甚至是偉大的成就。

滿足

感到滿足,才是一個健康的人生。就如靈活度可以反映身體是否健康一樣,我們的氣質可以反映我們是否滿足。此外,只要我們願意表達,別人也可以從中發現我們是否有一顆滿足的心。

核心

每個靈魂似乎很不同,因為它們來自不同的信息組合。其實靈魂的核心是相同的,去除了習慣,剩下的都是一點點的意識。意識可能帶著不同的內容,是因為經歷過的環境不同。然而,在任何環境中,它們的運作方式都是相同的。

智者

智者的特點是知不足,又有辦法讓自己滿足。因此,智者又有知足的一面。

社會

如果沒有任何壓制,社會無法存在。然而,個人缺乏社會保護,生存也會受到威脅。生存壓力令人加入社會,社會的壓制又令人失去自由。因此,唯有保持意識,以理性去平衡壓力,我們才能避免社會化的弊端,並從社會獲益。

主宰

外在世界是我們的生存環境,它給予生命一切,但也能奪走生命的一切。為適應環境,我們內心積累無數的習慣,與情緒一起,構成無數的自我。如果它們能夠好好地相處,就能增強適應環境的能力。若它們互相對抗,並想像自己裡外受敵,我們的內心就會動盪。意識必須成為內心的主宰,讓每個自我都安份守己。

往事

忘記了孩童時代的感受,人就真正老去。心靈因好奇而開放,頭腦因退化而固執。因此,我們需要經常回憶往事,活化自己的經歷,不斷從經歷中提高自己的意識。

意識

如果意識不足,我們不僅思維狹窄,還會很難改變。有充份的意識就不同了,即使一直呆在一個小地方,扮演同一個角色,依然會天天進步。意識就像一個針孔鏡頭,讓我們在同一時間看到更多的景物。意識能讓我們將時間變得更多,空間變得更大。因為時間的多少和空間的大小都是相對的。意識越充份,時間和空間相對越多。當我們擁有更多時間,即使腳下一小片土地,都能從中發現無盡的事物。因此,意識越充份,我們越容易成長,也越容易獲得自由。

靈魂

靈魂是肉體中運行的信息,所以兩者又組成一個整體。肉體行動影響靈魂的發展,靈魂又影響肉體的行為。可以說,靈魂是現實世界在肉體中的烙印,肉體是靈魂的表達。靈魂透過肉體改變了世界。

理解

對自己有深刻理解,必然能夠理解人性。我們需要首先理解自己。然而,理解自己需要別人來做鏡子。因此,我們也需要理解別人。至少需要理解別人的作用。

信賴

自大時感覺人性平凡,自卑時感覺人性複雜。自信時培養了對世界信賴之心,就會覺得人性可愛。

真實

之所以真實的事物能感動人,是因為每個細節都有吸引力。之所以真實偉大,是因為它的善和美讓人感到十分可愛。

開放

人們看到真正美好的東西時,便會拋棄醜惡。快樂吸引人進步,痛苦迫使人進步。當一個人能為別人澆水施肥時,他本身就是一朵開放的花。

情感

情感是欲望河水的源頭,理性是疏導欲望的河道。要讓欲望平伏,必須先安頓好情感。滿足了情感的需要,我們就能把欲望化為創造力,讓自己的生活環境變得更美好。

心態

末日心態可將長壽變成短命。認為自己能夠長壽,我們就會盡可能地延長壽命。

進步

情感與意志都無法分高低,只能分強弱。理智才有高低和強弱之分。信仰、道德均為低級理智,因為這兩者都是壓制情感的東西。哲學、科學是高級理智,能帶領情感,讓人類不斷進步。

理智

人既有情感又有理智,因此是矛盾的個體。兩者衝突說明理智不足,這時生命力受到束縛。兩者一致才能產生巨大的創造力,為自己和別人帶來更大的自由。

虛幻

年輕時,我們很容易走進虛幻的欲望世界,忘記了自己的真實需要。我們對自己的欲望感到興奮,並盡力去尋求滿足。就這樣,我們度過了不少光陰。當我們身體開始衰弱,才驚覺遠未滿足生命的需要,也感到已經無能為力。要此生不留遺憾,我們要時刻將生命的需要放在第一位。真實的需要是生命的主體,虛幻的欲望只是生命的點綴。

理性

應激行為是感性的,對應激行為的約束才是理性的表現。然而,有時候我們需要允許自己的感性反應,以便更好地體驗生活。其他時候我們需要強化我們的約束力,以避免被過度的情緒反應所影響。因此,更高層次的理性體現在約束感性的動態調節上。

賭博

借高利貸去還一般貸款或去辦事業,會增加自己的財務危機,所以是一種賭博。鼓勵高利貸,是鼓勵乘人之急。鼓勵去借高利貸,是鼓勵賭博。

做人

先天設定的本能,加上後天培養的習慣,形成一個自我觀念。有先天優勢的大腦,加上後天培養的邏輯思維,形成一個真我意識。自我通常佔據上風,當它鬆懈的時候,真我才有機會顯現。這就是做人的難處。

順應

順應自然,安於生死。這是最有效的生死觀。順應自然,就是"朝聞道,逍遙遊;魂永在,拋我執"。

死亡

感恩死亡,我們更能享受每一刻的生活。如果不是無數生命已經死亡,也許我們今天就不會存在。享受這一刻,我們就在感恩上一刻,並讓下一刻更美好。能夠感恩,死亡已變得不可怕。雖然我們的生命會死亡,但在宇宙無盡的時空裡,我們卻可能脫離生命而永遠存在。

接受

人的一切都應該被接受,包括對人性的不理解。因為我們自己也是人類的一份子,也需要被別人接受。因此,即使我們不被接受或不被理解,也應該接受自己的境遇。這只是很普通的事情。

神性

人之所以為人,是因為他們一直在進步。所謂神性,是對人性的一種讚美。有愛心的人是天使,沒有愛心的是動物。

尊重

理解越深,能給予的尊重就越多。最大的尊重就是給予別人時間,努力去理解別人。

缺憾

弱點有時卻是強項,有缺憾也無礙於追求完美。理性地對待弱點和缺憾,我們才能感受生活的幸福。

強弱

強弱是相對的概念。整體來說,人類比其他生物更有生存和繁衍的優勢。人與人相比,則各有自己的特點。對別人感到親切,是因為人與人相似。我們不應因自己的強項而看不起別人的弱項。當環境改變,強弱就有可能對調。

痛苦

身心特質的強弱,是與環境對比而得出的結論。人渴望擁有完全適合自己的環境,因而處於不斷的追求之中。追求引起痛苦,也意味著不完美。接受自己暫時的不完美,就無需想像完美的人生必然存在痛苦,也就不會引起思想衝突。如果痛苦真的是完美人生的一部份,那麼非常痛苦的人生也可以是最完美的人生。這種想法會令人思想極之混亂。

獨特

外貌的漂亮與醜陋皆為主觀的感受,但客觀上卻不失獨特性。這種獨特性是美麗的基礎。身體可修,靈魂更易修。因此,我們可以從容易的方面入手。修好靈魂,保持獨特的外貌,讓自己成為一個獨特而美麗的個體。

幸福

幸福與否都是自己的感覺。無論別人怎樣看待我們,他們的眼光只能透露出他們自己的幸福感。

希望

如果珍惜生命,就會感到所有生命都是夭折而消失的。生命脆弱,所以我們將永恆變成一種希望。

率性

率性,是以人類的理智率領自己的天性。任性,是任由自己的天性胡亂發揮。把率性看成任性,或把任性看成率性,正是任性的結果。

當下

在一個小範圍內的過去、現在、未來就是當下。只關注這個小範圍中的"現在",並不是活在當下。當我們專注於當下,就能活好當下,建設更美好的美來。

天意

要將天與人分開,表明內心不接受天賦。人是自然的一份子,一切都是天意。

架構

架構在愛之上的人生道理,才會接近真理。以仇恨的眼光看世界,那些看法必然有害。

道德

我們無法把物質與精神割裂開來。物質豐富自然會感到精神滿足,滿足自然會善良。因此,幸福在於真正的富足,而道德在於真正的幸福。

認真

認真和隨意都應該有一個度,過度就會有反效果。對於影響自己生命的事情,我們都要認真,其他可以隨意。然而,我們也不應執著,該放下的時候就要放下。

欣賞

彼此喜好越相近,價值觀越一致,就會越欣賞對方。能夠欣賞自然會接受。因此,最好的友誼不需要寬容,而會顯現出一種融合。

對等

做朋友最需要對等,因為對等才是好鏡子。我們要有好的鏡子才能發現真我。

重要

應把時間用在最重要的事情上。處理好重要的事情之後,生活就變得簡單和愜意。如果不夠時間處理重要的事情,我們就會焦慮。

認真

大事由一系列小事組成,因此小事認真才能成就大事。對那些大而無當的目標,我們反而不用太認真。

信仰

真正的信仰是對生命有堅定的信心。有這樣的信仰,我們就不執著於一知半解的事物,因此也不會去尋找偉大的東西。

鏡子

做事或與人相處,通常都是那個假我在表態。我們在留意,都是那個假我在留意。因此,自己的喜歡或厭惡無法作為標準,我們需要鏡子和邏輯。當看到一個人因吃而死,而這個人常吃我們喜歡吃的東西,就應該想一想那些東西是否生命所需,我們喜歡吃是否因為被誤導。

天職

生孩子是天職,不生孩子是不履行天賦的責任。然而,如果希望世界更美好,我們應該更有意識地養育孩子。

語文

學好語文必須多聽、多讀、多講和多寫。還須訓練邏輯思考,才能活用語文。

好奇

萬物沉睡,其中一物被驚醒而成為人。人之所以要去探究生命,是驚覺自己的歸宿,也就是對死亡產生了好奇。好奇心很容易被生活所淹沒,但它不脆弱,一旦條件許可,又會發芽長葉。社會在不同階段需要不同的人才,因此好奇心又會有很多合適的土壤。讓自己的好奇心開花,他會結出生命甜美的果實。

欲望

物質欲望膨脹意味著物質匱乏,精神欲望膨脹意味著精神空虛。欲望是需要不被滿足的結果。死亡問題未解決,物質就遠未足夠,精神也遠未充實。

經歷

經歷不過是一些無法改變的事實。感受已化作滋潤和警醒,而思考也早已開花結果。感覺已經不同以往,以前的思考亦已影響當下。對感受和思考過程的珍惜,只會為包袱增加無謂的重量。活好當下,我們不用為未來準備一些無用或不會缺少的東西。

興趣

每天都做不感興趣的事情,索然無味,因此也無法回味。我們應該思考一下,自己到底想做甚麼。做自己感興趣的事情,才會有好東西與別人分享。否則,就連自己也無法享受。

利他

利己必須利他,因為缺了別人自己也活不成。以為利人必定損己,或利己必然損人,都是未懂得真正利已的本意。利己和利他,兩者沒有衝突。人們因不懂得如何利己,才視利他為一種損失。

邏輯

基於事實,合乎邏輯,是正確思考的基礎。從真實出發,目的就是為善。那麼,思考時我們就能感受到邏輯秩序的美。正是這種秩序,讓我們的生活更美好。

親切

老虎看見一個活人可能會更加覺得吸引,那只是對新鮮食物的需要。若老虎能與人互相守望,那才稱得上親切。人與人的感情也是這樣,能夠互相給予才有親切感。

探索

與別人交流,增長的較多是生活上的智慧。探索世界,我們才能開啟生命神秘之門。

安逸

人類之所以在物種競爭中勝出,是因為創造了文明。個人越來越安逸,社會越來越安穩,這是遠離原始狀態的一個豐富的收穫。無須獨力承受匱乏和危險,處於比較安全的地帶,人類更有條件創造美好的將來。當然,死亡始終是生命最大的考驗。面對死亡,所有生命都無法真正安逸。

輕鬆

擺脫習慣就是順應天然。本能是天然的,我們無法去除。習慣卻是環境迫使的。當我們換了新環境,習慣就會變成生活的障礙。而且,要擺脫習慣十分困難。我們需要對習慣保持警覺。因此,用意識代替習慣來生活,我們就能活得輕鬆。

可悲

對過去的執著,必然削弱當下的體驗的完整性。任何年齡都可以有豐富的收穫,因此歲月的流逝並不可悲。最可悲的是放不下以流逝的歲月,讓未來的歲月無所收穫。

創造

人是被自己創造的。愛心是人類最高的美德,然而愛必須從愛自己開始。我們給予自己所需,這就是自我創造。當我們有能力創造自己,也會有能力給予別人。

思維

客觀思考有賴開放式思維。若不能客觀思考,我們就只能找出主觀的理由。

精神

生命需要物質,人更需要精神。以為自己可以滿足於簡單的生理享受,只是驕傲者的虛榮心和野性。如果精神萎靡,無論生理上有多少刺激,我們都無法感到快樂,反而會感到痛苦。

神秘

當兩個人都能放下自我而融合,他們就進入神秘的境界。體驗神秘,是人生最大的快樂,因為神秘指向宇宙的永恆。我們所追求的一切,都有著神秘的本質。

成功

在苦難中表現軟弱的靈魂,在成功中也難顯高貴。但在苦難中堅強的靈魂,卻往往在成功中變得卑劣。軟弱的自我不容易度過苦難,而堅強的自我卻往往製造苦難。因此,不卑不亢才能走上自由的大道。

理論

如果意識和理性不足,那麼經濟學或心理學的理論也無法發揮作用。我們需要足夠的意識和理性,才能在實踐中正確運用知識。

單獨

當一個人獨自工作的時候,如果他只屬於自己,以及與他相愛的那個人,那麼,他是決策者、參與者和執行者,也是感受者、思考者和記錄者。這是真正的單獨。否則,他的心是渙散的,在某個方面甚至很多方面都會有所缺失。

成本

選擇生活環境時,除了看生活成本,尤其要看生存成本。生存成本低才是好的生活環境。

真我

想做又有能力做的事情,才是應該做的事情。如果永遠處在自我之中,那麼"弄清我是誰"必然是一個沒法達成的目標。因為在自我的遮蔽中我們無法看到真實的自己。因此,在未脫離自我之前,發現真我是不可能的,也是一件不應該去做的事情。只要擺脫自我,也就是擺脫受習慣和情緒的控制,就能讓真我自然顯現。

平等

天然的"不平等"無法消除,因為那不是真正的不平等。機會本來就是平等的。無論是否有自由市場,每個人都可以努力嘗試。然而,自由市場可以讓整個社會更快接近動態平衡,也就是接近一個理想狀態。

制度

人發現了讓自己更自由的方法,所以創造出新的權利制度。一切制度,都反映著我們的自由思想。越理解自由,我們所設計的制度就越合理,整個社會的幸福感也會跟著提高。

權利

權利是某些被別人承認並支持的權力。然而,除非這些權利真的能夠行使,不然就只是一些人在虛張聲勢而已。

經驗

不學習就會缺乏常識。如果大腦一片空白,學習新知識也會很費勁。經驗雖然是個包袱,但很有用。然而,有足夠的意識才能不倚賴經驗。

美德

雖然聽從別人的意見算不上是一種美德,但創造者恰恰從聆聽中有所發現。雖然隨波逐流不是一種美德,但創造者卻能夠順勢而行。團結一起也不是美德,但創造者恰恰成為那個領袖。這是創造者的力量。

原則

自由本身是一條根本的原則。人們所做的一切,都是為了行使權利,讓自己更加自由。如果所做的反而束縛自己,我們就要尋求改變,否則會導向毀滅。

內耗

意識到物質過多會變成負擔,是擺脫欲望的第一步。下一步,是意識到精神欲望仍然是一種內耗。我們必須及時滿足自己對創造的需要,才不會讓精神欲望膨脹。

信念

要保持好奇心,我們必須有一個信念,就是相信世界必將更美好,自己也將會活得更長久。沒有這種信念的生活是無趣的,我們不會再對它有任何好奇。之所以我們接受困難和考驗,也是因為擁有這種信念。假如今天是世界的末日,如果這個信念已經動搖,我們就會放棄一切。

消費

及時滿足需要而不追求欲望,就能將消費欲轉化成創造力。創造是我們生命的需要,而消費卻是一種欲望。滿足需要而擺脫欲望,我們將會創造更多有益生命的新事物。

傳統

由智慧所賦予,就是天賦之意。由傳統所形成,則是從有覺知的人那裡承傳過來。然而,智慧不斷變化,傳統卻保持不變。因此,我們應該愛智慧,而不是傳統。應該首先愛意識,再從這種愛推廣到生命、身體以及其他事物。

財富

能接受過去並總結經驗,並以此為基礎去建設未來,那麼經歷就是財富,否則就是負擔。即使過去痛苦,也可以成為當下快樂的因。因此,只要我們不將痛苦和快樂對立,過去的一切都不難接受。

時間

時間是虛擬的,快慢只是我們的感覺。我們走得快,就覺得時間慢,走得慢就覺得時間快。能感覺的都已經成為過去,所以每一個當下都已經完整。而且,只要加快腳步,我們就會有更多時間。因此,我們無需對過去感到後悔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