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章

顯示從 11月, 2014 起發佈的文章

品質

如果愛情美滿,世上就添加了兩個獨立的靈魂。能夠獨立的靈魂是優秀的。如果愛情不美滿,則表示這兩個靈魂仍然不獨立,必須繼續努力提高生活的品質。獨立和愛情是相輔相成的。經歷真正的愛情,我們不僅擁有獨立的靈魂,也會生活各方面最大限度地擺脫倚賴。

屬性

每個人始終都要成為歷史的一部份。然而,我們可以主動或者被動地進入歷史。積極地生活最有意義。建設自己心中美好的將來,也能體現生命的自然屬性。

教育

人必須先懂得運用自己,才能滿足自己以及享受自己。教學是傳授知識、學習和運用。培訓側重於技巧,教育側重於思考,兩者都是教學。至於如何實現人生目標和價值,不應是教育的範疇。社會可以留下一些指引,並鼓勵新生代自己去實踐去感悟,這樣他們的生命將會更有價值。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因素。社會仍然在進步,仍在探討人生,前輩們所感悟的道理,未必就是真理。

中年

覺得自己能夠支配命運,只是一個假象,其實一切都是自然而然。有所追求本是命運使然,但要追求最好,這就是去支配命運。隨遇而安是一種意識,後悔沒有追求最好就是執著。虛榮、野心、內在目標和平常心,這些同屬一種支配心,都要放下。人到中年,最好具備一顆無所住的心,隨機應變。

強者

市場中的強者是多數人以鈔票選出來的。如果不尊重"多數原則",就會保護市場中的弱者免受淘汰。從這一點可以看出,尊重市場就是尊重"多數原則"。

想像

超出自己想像力的事物,人傾向認為不存在。人最大的恐懼是死亡,也就是認為自己無法戰勝死亡,因為戰勝死亡超出想像。這是一種自卑。當這種恐懼瀰漫,也可能會令人走到自大的一端,認為自己死後能夠到達另一個世界,想像自己能夠超越死亡。這樣會令人不再恐懼死亡,也許是導致自殺的因素。

偏好

偏好是一種需求,它的價值就在於它本身。能滿足需求的東西必有價值。因為偏好能吸引滿足需求的東西,所以它能創造價值。

人格

能自食其力,不倚賴群體,也不抵觸大多數,這樣才能成為真正的自由人。這是獨立人格所使然。因此,培養孩子擁有這種人格,可以讓他們將來更自由。

光輝

追求成功體現我們的生命力,並產生各種心態。功利心與善心、貪心與閒心、野心與平常心,這些心態同出一轍。青壯年無妨多些追求,只需保持清醒,不使追求變成一種習慣和負擔。然而,當我們老去,就應該緊隨生命的韻律,放下所有追求,並將自己擁有的東西逐漸回饋世間。這包括物質和精神,知識和意識。在這種自然而輕鬆的生活中,我們可以讓生命的光輝照耀更長久。

傷口

負面情緒就像一把利刀,能深刻我們的心靈。那些因受傷而變得黑暗、幾乎裂開的心,非常敏感和脆弱。因此它需要一個硬殼才能免於分裂。然而,也因為這樣,它無法接受其他心靈,讓別人撫平它的傷口。要自己療傷,它必須求助於理性。理性就像外科醫生的針和線,能將傷口縫合。

判斷

能令人輕鬆或快樂的的事物,都是我們想要的。然而,我們力所能及的事物,才是應該追求的。能力是否足夠,是我們判斷是否應該做某件事的標準。如果能力不足,我們可以轉為增強能力,避免浪費時間。當我們的能力改變,目標和期望也可能隨之改變。

奇蹟

生命的最高意義是創造更好的生命,而愛是對這種創造的認同。因此,最真摯的感情,就是樂在愛之中。多數人只想為自己而活,所以才把相愛變成一種難得的奇蹟。活著、更好地活著,是生命終極的需要。因此,相愛也會是我們極致的感恩方式。

主觀

事實代表過去,目的代表未來,而價值是未來的結果。客觀代表理性。我們往往以事實去判定價值,或以過去預測未來,導致偏差較大。這是一種比較主觀的做法,不夠理性。更理性的做法是放下過去的事實,從假設和規律入手,從多元的角度推斷未來的可能性。事實應該用於驗證過去的判斷是否正確。

態度

客觀可以是一種看待事實的態度,即如何以事實來推斷未來。當出現"多數人一致"這個事實,以接納的態度來看待,然後以這個事實作為行動的指引,就可以叫做客觀。 

客觀

在多數人認為太陽圍著地球轉的時代,除非某個人能證實多數人的看法錯誤,否則不理會多數人的看法就是不客觀。反過來,現在一個普通人認為太陽圍著地球轉,也是不客觀的。然而,如果我們能看到事物的真相,主觀和客觀都可以。

追求

所謂追求活,是爭取下一刻能繼續活。而追求死,是爭取下一刻變為死。很顯然,追求死比追求活的難度更大。這一刻甚麼都不做,下一刻仍能活的機會非常高。如要下一刻變為死,要做的事情就多了。我們應該追求更容易達成的目標。因此,我們的一切目標都應該與追求活保持一致。

接受

自己的感受最真切,所以不斷的挫敗會令人自卑。將缺點當成優點,不過是將自卑變成了自大。直接接受自己的不足,不斷學習和改進,才是解決之道。還有缺點,表示我們還有成長的空間,這樣想就更容易接受不足。

價值

如果一個人的死,能換來很多人的活,這個人追求死就是追求生命的價值。當出現大部份人要求一個人赴死的局面,如果那個人想通了自己的死有著非常高的價值,內心就不會太痛苦。然而,我們必須確保所做的一切真正對生命有價值,而不是一種犧牲。

利他

利己和利他沒有衝突。真正的利己必然同時利他,因為缺了其他人我們不能存活。其他人的情形與我們同樣。因此,我們只需關注是否真正利己。

為己

只為自己而活著,這種想法與道德關係不大,但與理性卻緊密關聯。想為自己而活,可以說是道德的。然而,沒有人能夠真正只為自己而活。想去做一些無法做到的事情,就是不理性。

權利

個人的"私"是指權力。當它被大多數人確認的時候,才會成為權利。權利的多少反映自由程度。因此,給予別人權利,就相當於給予別人自由。

研究

原始人還不懂得發明,他們是碰巧發現的。搞研究需要有具體的目標,這就需要通過專利來保護成果。這種保護其實是保護研究。如果搞研究最後因成果被盜而破產,久而久之有能力搞研究的人都被淘汰了。

專制

只要環境處處危險,社會就能向個人收取保護費。專制社會處處危險,原因就在於此。這意味著建設安全的環境,是打破專制的一個可行的方向。

理想

我們很難去除習慣。因為習慣不像一件衣服,而更像一層皮膚。為習慣而奉獻絕對不值得,為自己的理想而付出才有價值。很多人都有理想,但其實是習慣,所以顯得不合理。因此,關鍵是我們是否有合理的理想。有合理的理想,我們就有去除習慣的動力。因為習慣會阻礙我們追求理想。

為人

人應該為所有人而活。所有人當然包括自己,所以這個想法沒有矛盾。我們無法只為自己而活,因為生命是一個整體。人認為我,我為人人。人類的先賢早已具備這樣的智慧。

多數

個人權利曾經由少數人來賦予。後來改由多數人賦予,是人類社會很大的進步。認為多數人的意志必然出現歧視或不公,這只是一種不合理猜想,因為忽略了人類認知的成長。多數人的意志反而可以提供更多保障,更少歧視或更加公平。生命權也是一種能被剝奪的權利。唯有多數人傾向保衛生命,我們的生命才有保障。

制衡

重視個人權利,必會尊重每個人參與裁決的權利。多人參與裁決,就會採用多數原則。只要大多數人反對獨裁,多數原則就會一直有效。唯有在各種領域均採取多數原則,才能真正互相制衡,並發揮集體智慧的作用。

敞開

自限於他人的眼光裡,就是被他人所限。能真誠地敞開,並平等地對待自己及別人,我們才能自由。真誠才能表達善意,在別人眼中,這樣最美。

富足

真正的實力是給予能力。給予能反映一個人是否富足,而獲取只能反映欲望的大小,也就是欠缺。即使是一個乞丐,在他願意給予別人生命的那一刻,也是富足的。

目標

虛榮心是確立目標的基礎,野心是到達目標的動力。然而,這個目標卻未必與生命的目標一致。因此,光有虛榮心和野心很不足夠,我們必須認清自己的需要,才會找到真正吻合生命需要的目標。值得強調的是,我們是寄居在生命的靈魂,生命是我們與世界連結的唯一工具。

依存

生命是別人給的,靈魂是從環境中一點點積聚的,兩者都無法單獨存在或被獨佔。正因為生命和靈魂的依存和共享屬性,我們才有維護這兩者的責任。如果那是獨佔物,別人損失或得益,對我們都沒有影響。

感恩

感恩的前提,是不認為得到幫助是理所當然。缺乏同情心的人也會感恩,但他們可能只感激上天。強盜在得手之後也會感謝神恩的。最應該感激的是為我們提供協助的其他人,有他們的協助,我們才得以感受人生的美好。

違抗

人能夠違抗任何人訂的律法,這是自然法。懲罰違抗者無法阻止違抗,卻有可能引起更多違抗。以死刑懲罰殺人者,即會引起更多的殺人行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