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章

顯示從 10月, 2018 起發佈的文章

重要

如果將注意力集中在一件事情上,我們就比較容易發現規律,而不會停留在自己的想像中。死在一件小事上,原因多數是忽略了事情的重要性。如果注意力不足,小事業會釀成大事。

深刻

陶醉於任何事物都只是一種消耗,對過去的見解也可能對將來毫無價值。是否創造性的活動,關鍵在於有否讓世界變得更美好。因此,有些生命默默地消失,有些卻在世界上留下一個深刻的痕跡。

方案

人生沒有切實可行的方案,一切只能隨緣。因此,能夠隨遇而安、隨機應變,已經是實現圓滿人生的最佳方案。然而,唯有完整的意識,才能填補方案中的缺點,讓人擺脫恐懼。

求知

在欲望層面上,無聊與痛苦是一樣的,都是因無法被滿足而失望。欲望是一種虛假的需要,所以註定無法被滿足。實際上,追求幸福也是一種欲望,所以越想幸福就越得不到。求知欲是一個更好的例子。一旦我們產生求知欲,就永遠無法被滿足。然而,求知欲是最有正面作用的欲望,因為它能讓我們更好地滿足自己的真正需要。

戰鬥

避苦而趨樂,是人生的一種戰術,而擺脫苦與樂的輪迴,則是一種戰略思想。然而,戰術和戰略都是為了停止戰鬥。如果人生永遠都在戰場上,那麼它就只是一個被消耗的工具。

對等

關於愛情,每個人的內心都有同一個標準,就是對等相愛。友情和愛情都是這樣的,兩者的差別只在於愛的深度。然而,對等並非相等,所以對等不是一個死板的標準。彼此能夠維持良好的互動,就能容納彼此的差異,達成對等。對等才能和諧。和諧的關係才能產生安全感和美感。

處境

幸福不是一種心態,而是對自由的一種意識。明白自己的身心處境,而且感覺滿意,我們就會感到快樂。持續的快樂,又讓我們意識到自己的自由。這就是幸福。然而,積極的心態能讓我們更容易獲得幸福,因為它會讓人更有意識。

智慧

智慧是實現自由的必要條件。具備足夠的智慧,我們就能最大限度地適應環境,然後改造環境,從而讓自己更加自由。在改造環境的過程中,我們也會成長並連結,最終獲得幸福。

思想

將自己的思想發表了出來,就會影響社會,至少會影響一些人。這是作者必須具備的意識。這種意識會讓作者產生一種社會責任感,對名利之外的事情考慮得更多。

學校

年輕人應該將謀生放在第一位。因此,學習時不應死記硬背,而應掌握真正的謀生知識。另一方面,學校的目標應為年輕人打好自學的基礎,因為許多知識都是在工作和生活中學到的。然而,人性是社會大環境培養的。除了家庭、學校,社會的意識形態也是非常重要的影響因素。

吵架

吵架是為了獲勝才吵的,所以對關係會有一定的損害。然而,如果彼此無分你我,也就無分輸贏,也不需要吵架了。因此,當關係變得親密無間,彼此也不會再吵架,但會有更多討論和溝通。

工具

無意識的生命所做的一切,無非為了延續。然而,我們感知了生命不知道的東西,為生命增加了連結這一項。生命是我們自己的工具,也是用來享受的。因此,我們在生命的享受,不僅是存在的喜悅,還有成長,以及連結的喜悅。

福氣

經歷身心重創之後活了過來,很難有幸福感。因為幸福是由幸運和福氣所組成的。能活過來,雖然感到自己幸運,但不會感到有福氣。然而,如果喚起對生命的熱愛,也能扭轉這種心態。我們可以這樣想,仍然活著已經很有福氣了。

貪心

貪心由智能產生,又是智慧不足的表現。之所以強化某種意識形態無法去除貪心,是因為這種強化本身也是貪心。如果智慧仍然不足,我們也無法根除貪心,只能透過規則將它引導到健康的途徑。

虛偽

庸俗不同於虛偽,是一種無意識。虛偽是帶有意識的作假,也意味著意識不足。真實才是擁有足夠意識的表現。然而,有意識總比無意識強,所以虛偽也是通往真實的必經之路。

牢固

知道甚麼是愛情,才會發生真正的愛情,這就像知道幸福才能獲得幸福一樣。古代人比現代人對愛情認識更少,所以真正的愛情也肯定更少。古代人的感情關係比較牢固,是因為物質貧乏,彼此必須相濡以沫。現代人物質豐富了,缺少愛情的關係就很容易破裂。

人治

對權力的渴望,會使人傾向於人治而不是法治,也會讓刁吏和匪兵出現。善與惡是一起產生的,都是人的本性。然而,法治有助於提高人們的意識,使人擺脫善與惡的束縛。

知足

知足或不知足都比較極端,而且都是基於想像作出的評斷。因此,知足很多時就是不知不足。知不足則比較接近真實,因為人生很多方面都不足夠。強調知不足,我們反而更容易成長。

藝術

男女交往大多數從魔術開始,戴著面具約會。在建立表面上的關係之後,就要靠技術來維持,相敬如賓。然而,要從藝術開始,研究理論和不斷實踐,並發揮想像力和創造力,愛情才會穩固。因為愛情是心靈上的藝術。

確定

即使無法確定彼此有多少愛,我們也能感受到有多少不愛。真愛是藏不著的,必定反映在行動上。這又反映一個人對別人的意識。因此,對等相愛最容易被確定是真愛。其餘的感情關係,有可能是愛,但更可能不是愛,而是其他索求或欲望。

自由

健康的身體和心理,配合正確的思考,孕育出自由的意識。唯有這種意識,能讓我們建立真正的愛情,從而獲得幸福和自由。因此,也唯有真正的愛情,能夠反映出一個自由的靈魂。

壓迫

有時候,樂於助人是虛榮心作怪,助人為樂則是病態的自私。真正的善良,是希望別人能夠自食其力,在別人真正需要的時候才伸出援手。被迫接受別人的給予,我們也會感到將要被迫回報別人。讓別人感受這種被迫回報的壓力,就是對別人的壓迫。

回報

正常的分享都懷著一個希望,就是達成對等的分享,即共享。共享和分享有微妙的差別。帶著愛的給予,是一種尋求共享的行動,目的是相愛,讓彼此建立深層的連結。因此,除非處於十分困難的時刻,如果無法回報仍接受別人的給予,就是一種貪心。

真情

真情不懼怕假意,因為真情是由理智率領的。那些會產生怨恨甚至災禍的交往,一開始就是想著獲取而不是付出。這種貪心就是假意。因此,如果缺乏真情,我們就很容易跌進感情的陷阱。

動力

所有欲望都反映著對愛的需要。因此,僅僅將欲望剝離,我們的靈魂就會變得空虛。然而,當我們發現愛並去愛,靈魂就會變得充實,激發出豐富的創造力。具備這種來自靈魂的動力,我們就會變得真正主動。

體驗

那些要以痛苦去換取的,或者過後會帶來痛苦的,都是不值得體驗的快樂。真正有益的快樂在體驗前和後都不會感到痛苦,是一種最佳的體驗。雖然痛苦也可以變成動力,但代價太大。

工作

感到被迫,有時候意味著時間太少。如果被迫去做,任何工作都會使人不快樂,甚至痛苦。即使是感興趣的工作也會如此。然而,只要是自願的,任何工作都會使人快樂,因為在工作中我們會成長。

品格

品格是由物質環境培養出來的,而且養成之後也不容易改變。然而,太多或太少物質培養出來的品格都有偏差。因此,只滿足孩子基本的物質需要,對他們的成長最有利。是否能夠獲得幸福,則在另一層次,要看他們以後的成長。讓孩子知道甚麼是幸福,它們就更有機會獲得幸福。

興趣

一個人表面上對甚麼都沒有興趣,其內心可能藏著一些怪癖。如果希望與他建立親密關係,就需要關注他是否真誠。一個真誠的人必有高水平的意識,無論內心如何都是可以改變和成長的,我們都可以接受。

婚戀

在年輕女性心中的男性形象,很可能是父親的形象。這個形象恰恰是要抹掉的。女人不需要倚賴男人,更需要愛男人。兩性各有天職,所以對等相愛才是現代婚戀的正路。因害怕付出或失敗而不願意婚戀,是一種病態自私,對兩性都沒有好處。

無憾

經歷真正的愛情,我們就會感到人生無憾,這種感覺就是幸福。真正的愛情是終生的事業。因此,只要有一刻感到無憾,我們就終生無憾。然而,為愛情創造條件,克服一切困難,我們不僅會獲得幸福,也能積累財富。

持久

我們在世間獲取的一切,都是為了給予。除此之外,所積累的一切都毫無意義。因此,找到一個自己願意給予的對象,我們就會快樂。然而,互相給予才能讓快樂持久。

事業

所有事業都服務於愛情,因為愛情是人生最大的事業。創造生命間最緊密的連結,是一切創造的目的,所以是自由和幸福的基礎。因此,人生與愛情有著相同的價值。

挫折

所有問題都有答案,但不是所有答案都合理或被接受。之所以思考有意義,是因為一定有答案。這些答案還會變成我們的信念或準則。然而,如果我們在實踐中遇到挫折,就應該思考這些答案的合理性,讓自己的思想得到更新。

美感

衰竭的生命力只是美的缺失,而扭曲的生命力卻是一種破壞力,是真正的醜惡。正因為人性容易被扭曲,所以表現扭曲人性的藝術品也會引起共鳴。然而,真正的美是一種舒適的感覺。因此,美感需要以愛來維持。只要熱愛生命,我們就能以藝術表現人性的真善美。

名聲

實際上,除了物質和安全,生命再無其他需要。即使安全也需要物質來支持,所以生命最需要物質。我們的地位和名聲,都反映出獲取物質的能力,但獲得這兩者的代價也很大。因此,我們可以考慮放棄追求地位和名聲,轉為關注創造力的成長。當我們創造出有益生命的新事物,地位和名聲也會隨之而來。

財富

有了相愛的伴侶,就有了和睦的家庭和知心的朋友。有這樣的基礎,財富也會更容易獲得。然而,告誡自己一定要擁有大量的財富,也就沒有那麼容易獲得了。因為這樣會偏離人生的目標,忽視伴侶和家庭,破壞一個獲得財富的好基礎。

聰明

對愚蠢的人來說,結婚是愚蠢的,因為他們必定會走進一座圍成,失去自由。然而,聰明的人結婚,能突顯他們的聰明。因為他們能夠以愛情建造一個快樂的平台,然後築起一座幸福的婚姻大樓。

條件

就如其他人際關係那樣,婚姻有好有壞。然而,奇妙的大自然演化出性別,如果不再演化出婚姻,就變得不奇妙了。然而,如果婚姻出了問題,那是人的問題,而不是婚姻的問題。如果每個人都有更多意識,婚姻也會變好。我們會意識到,愛情是建立良好婚姻的基本條件。

親密

生活的最佳狀態,是滿足於一個關係。然而,能夠讓人滿足的關係,是彼此愛護、親密和幫助。這些看起來很複雜,但其實很簡單。我們只須願意共享生命的一切。

能力

自卑是相信自己沒有能力,自信則是相信自己有能力。兩者都是對自己的觀點有信心。然而,我們必須意識到自己的真實情況,才能讓信心引發行動力。因此,培養充份的意識,我們就能建立自信,並積極發揮自己的能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