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章

真愛

以假愛撫慰孤獨,會讓人更孤獨。因為假愛中雙方必須保持距離,或隱藏自己。當假愛浪費了彼此太多時間,就可能產生恨。真愛能解除孤獨,是因為彼此放下自己的權力和利益,並協助對方擁有更多自由。這種給予造就彼此的深度連結。

表達

向對方袒露自己的靈魂,表示願意表達自己的恐懼、期待和思想,並且喜歡被對方審視和欣賞。愛情之所以寶貴,是靈魂與身體的統一和結合。因此,首先袒露靈魂,我們更容易能獲得身心愉快。這是發展愛情的捷徑,讓我們更快到達融合的階段,也避免將時間浪費在無法變成愛情的感情上。

自由

有精神目標就會受制於精神,與受制於物質目標同樣,限制了自由。真正的個體自由必須沒有既定的個體目標,就連獲得自由這個目標也不可以有。單純的精神自由只是一種假象,物質豐富才能帶來真正的自由。這包括維持身體健康所需的一切。因為缺乏所以貪,而缺乏是絕對的,因為所有人都缺乏生命時間。因此,修行的重點不在於戒貪,而在於培養意識,讓我們做任何事都考慮未來的自由。

排他

真正愛情的排他,是自然地不受其他異性所誘惑,並不是一種克制。如果仍然受誘惑,就表示愛情仍未發生。愛情是心甘情願地給予對方所需,而每個人都需要專一的感情。因此,我們可以觀察到愛情的排他現象。

厭倦

基於假愛的結合非常脆弱,因為婚姻很快就讓其現出真面目。不是因為愛情易變,而是因為假愛無法變成真愛。不是因為愛情難以保持新鮮感,而是因為假愛很快就令人厭倦。

敵人

不理解愛就會將欲望當成愛,或者將無欲當成愛。愛是心甘情願的付出,所以帶著獲取心就不是愛。愛又是連結的希望,所以完全無欲無求也不是愛。純粹的愛就是連結、融合和共享,其他一切欲望,只要違背愛,就是愛的敵人。

理性

人是理性化動物,當然帶有動物性。理性化程度低表示意識少,這就更接近動物。然而,如果有了高度的理性和意識,就可以說具有神性。神使完美的化身。

善良

要成為好人或壞人,有時也可能是同情心在作怪。決定是否善良的是理智,並非同情心。我們可能同情壞人而壓迫好人。因為好壞只是一種主觀評斷,隨時可以改變。

成敗

判斷人生成敗的可靠標準,是能否做喜歡的事。能夠做真心喜歡的事,我們獲得的快樂更多。然而,我們應該學會判斷自己的決定是否出於真心。守護生命的利益,追求生命的目標,才是我們的真心。

天才

有些天才是因為某些方面的能力弱,才令到某方面變得強。我們無需羨慕天才,因為平衡發展的人生存能力較強,更容易適應各種環境。

契機

"強烈地渴望愛"很可能是索求而不是付出,因為孤獨的時候最想被愛。孤獨的深度決定索求的廣度。無法滿足則會更孤獨,進而更多索求,滿足則會回饋別人。淡淡的孤獨是愛的契機,從索求中體會別人的需要,轉為給予。太孤獨反而難以去愛,因為別人很難滿足其需要。索求無果會造成恨,走向愛的反面。

自卑

自卑不同於謙卑。自卑者缺乏成功的基礎,即使得到別人的同情,也會因不自信而失敗。有天賦也需要有自信,才能充份發揮創造力。有時我們說自卑者更容易成功,只是對自卑者的安慰。然而,每個人可以發掘自己的優勢,並培養自信心,擺脫自卑的性格。

情願

擁有真正愛情的充份條件,是願意為愛情投入全部生命。這意味著我們願意投入時間和精力,克服一切困難,甚至願意為愛情而讓自己的生命變得更短暫。因此,我們在愛情中收入比付出更多,就像彼此共同經營一個永遠盈利的事業一樣。關鍵在於心甘情願。

同情

堅強的自我能夠忍受孤獨,但卻是一種封閉和缺乏。孤獨源於不相愛,所以相愛是消除孤獨的唯一方法。孤獨是被動的,我們都不希望孤獨。上天賜給我們生命,又賜給我們同類,如果仍然感到孤獨,那必然是一種非常負面的感受。然而,當一個孤獨的人同情和理解另一個人的孤獨,那麼這兩個人都很有機會因相愛而走出孤獨。

獨處

孤獨不一定因為獨處,獨處也不一定會感到孤獨。我們可以先放下孤獨,更好地體驗獨處。我們不可能永遠獨處,又有很多暫時獨處的機會。因此,我們最缺乏的反而是高品質的交往。

超越

使人脫離原始的是理性,而不是社會化。理性不僅超越原始的自然和簡單,也讓生命變得更有意識,最終超越地球的限制。然而,人類仍然未從物質中解放出來,人類的靈魂仍然倚賴身體。因此,理性的發展遠未完善。

行動

愛情不僅是一種情感,更是一種行動。因此,它始終以物質為基礎。不僅行動需要物質,理解別人對物質或財富的需要,也是發展愛情很重要的一環。因為生命首先需要的是物質,然後才是精神。解決了生命對物質的需要,才能保證愛情的健康發展。

世界

情感世界是感覺上的世界,宗教世界是一個想像的世界。然而,我們只能憑理性去認識和理解世界。哲學思考世界,科學探索世界並驗證自己的思考結果。除此之外,科學還可以創造更美好的生活,讓我們更深刻地體驗世界。

長壽

認識世界的根本目的是繼續生存。財富、權利、地位都與繼續生存有密切的關係。生存為了繼續生存,所有生命都一樣。即使精神上的追求,都是圍繞著生存而展開的,因為生存越久對世界越有意識。孔子認為認清了世界才能安心地死,這種想法有利長壽。蘇格拉底以為自己已經認清了世界,有可能導致短命。

求真

信仰是對偶像、教條或道理的服從。如果最後發現信錯了,就會感到失落和痛苦。人生的根本目標是健康和幸福,要達到這個目標需要依靠科學。因此,我們需要求真的精神,而不需要盲從的勇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