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章

規劃

有些父母習慣了規劃好的生活,也喜歡去規劃孩子的未來。然而,這是徒勞無功的。規劃好的生活無法讓人感到幸福,強制的秩序也會製造苦難。因此,讓孩子自發地創造自己的秩序,他們未來的幸福才有保證。

交際

在普通的交際場合,通常都會感到乏味。不僅自己乏味,別人也乏味。彼此對味的機會不多,對得上就是一生的友誼。因此,不需要交際最輕鬆自在。然而,害怕交際,有時是想去又擔心不能輕鬆自在。這是一種自卑心態。

深厚

默契、欣賞和寬容,都是由了解和溝通達成的尊重,是友誼的初始形式。然而,在互相給予和支持的基礎上,我們才能建立深厚的連結。因此,彼此心甘情願地付出,才是相愛。

隨緣

對自己要率性,以理性帶領感性,創造更有利的環境。對別人要用心,同情和理解別人的需要。對上天要隨緣,不僅把握機會,也接受自己努力後的結果。

關心

相較於自己所在的共同體以外的人,我們更應該關心自己。相對於共同體以內的人(通常是親愛的人),我們應該關心別人如關心自己一樣。在無法自立的時候,我們需要互相支持。因此,建立共同體非常重要。

改良

真善美之中的真,就是真理。善與美都是真理帶來的結果與形態。因此,改良精神十分重要,包括勇於改良自己的理想和信念。透過改良,我們才能朝著真理前進。

迷惘

人的天性都差不多,而後天習慣和意識的差異比較大。天性設定了本能的好惡,而習慣則決定了心理上的喜歡和討厭。然而,唯有足夠的意識,能讓我們不受天性和習慣的束縛。我們迷失方向的原因,正是意識不到自我與生命的區別。如果不守護任何自我,只守護生命,我們就不會迷惘。

自我

一個凡胎吸收了天地的靈氣,產生了靈魂。這個靈魂沒有本來面目。因此,所謂認識自己,就是去了解成胎以來的習慣。透過這種了解,我們對自己的過去和未來都會比較清楚,能夠形成真正的自我意識。

渴望

渴望被愛也就是未曾被愛,這會讓我們感到一種求不得之苦。因求不得而與別人保持距離,因痛苦而離群,但卻感到孤獨。人只能有情,無情亦是有情。所以,人若相愛,孤獨就被親密替代,多情就被專一替代,痛苦就被喜悅替代。這時候,我們既沒有憂傷,也無需寬容自己或別人。

挑選

對愛情來說,彼此距離越近吸引力越大,很像兩個磁鐵接近時的情況。彼此接近的形式不重要,原因更重要。如果接近是為了讓別人挑選,或挑選別人,那就無法真心相愛。彼此為給予對方而接近,才能建立真正的愛情關係。

誘惑

感到孤獨或誘惑,正說明沒有處於真正的愛情之中。唯有愛情能讓我們不再孤獨,也不再受誘惑。當我們的身體和靈魂都不寂寞,那麼,任何身體或感情都不會造成誘惑。這樣,我們在任何時候都能保持平靜,並專注於自己的成長。

紀律

要建立健全的人際關係,只有尊重不足夠。因為尊重只是愛的一個基本要素,我們同樣需要關心和理解。然而,維持良好的社會秩序,卻需要健全的法治。社會中存在很多不健全的關係,我們也無法強制所有人尊重別人。因此,我們要為人際關係提供一套紀律。

真我

與虛假的自我不同,真我只有一個,就是當下對自己和環境狀況的意識。我們意識到,對於過去的事實,評斷善惡、好壞、對錯或輸贏,均毫無用處。只要在事實的基礎上,對未來的趨勢作邏輯推斷,就能給予生命最大的安全。

同情

我們比較容易同情別人的痛苦,但比較難理解別人為甚麼痛苦。雖然同情心是感情的基礎,但有時同情的只是自己。因此,付出時間去理解別人,也讓別人更容易理解我們,才會是真愛。

分享

太想要一樣東西,即使得到了也未必滿足。分享則有不同的效果。當我們願意與別人分享一切,就會感到自己擁有全世界。心甘情願地分享,意味著我們感到自己真正豐富。然而,只要懂得運用身邊的事物,我們就能真正擁有整個世界。

需要

我們很容易知道自己不需要甚麼。至於最需要甚麼,則必須經過長期思考和實踐,我們才能知道。然而,最終的答案都一樣,我們只需要更好地活著。

成功

獨立的人格和完整的心靈,都是愛情的基礎。然而,有了基礎卻不去愛,就是浪費生命。愛情始於對等的付出,能夠相愛才是真正的成功。

經歷

經歷不一定是財富,很可能是包袱。因此,我們需要分析自己的經歷。將包袱打開,取出有用的東西,將沒用的放下。這樣,我們才能輕裝繼續上路。

拐杖

如果離開拐杖就走不遠,那麼拄著拐杖也可能走不遠了。因此,我們應該趁不需要拐杖的時候多走路。年輕人更需要走遠些,盡量遠離父母。

感悟

能獲得感悟,生命的所有感受都會讓我們成長。敏銳的心靈,不僅讓生命力更強盛,還會產生更多的感悟。因此,不要忘記自己的經歷。每一次的回憶,都能讓我們產生更大的感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