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章

顯示從 8月, 2014 起發佈的文章

無聊

身體層面的需求是真正的需要,精神層面的需求其實都是欲望。雖然欲望會讓人痛苦,但卻讓人擺脫無聊。然而,欲望也會驅使人們不斷試圖到達虛幻的目標,並浪費寶貴的時間。因此,我們必須認清欲望的本質,利用它所提供的動力,去滿足生命的真正需要。

自然

人是自然的一份子,所以人的貪婪和殘忍也是自然的。從整體上看,人所做的一切也由自然所決定。自然不斷發展,人類也不斷進步。因此,終有一天,人類能擺脫貪婪和殘忍。

做事

從事情中獲益,最終得到的都是精神上的快樂。實際上,事情的軌跡就是人生的經歷,做事的心態就是做人的境界。然而,一件事情是偉大或渺少,必須由生命來評判。因此,越有益於生命的事情越偉大。從這個角度看,做事只有一種境界,就是生命的境界。我們無須以功利或道德來將事情區分。

道路

剖析人性、認識社會,這些精神力量遲早會影響物質世界。這不是一種精神勝利法,而是科學之路。人類經過很多個世紀,終於找到通往永恆的道路。

本性

感到有一種做好事的壓力,本身也是好事,只要將壓力轉化為動力就好。我們做好事也會讓壞人感到有壓力。然而,我們必須對做好事保持意識,才能作出真正善良的行動。人的本性都希望自己過得好,但我們必須意識到要讓別人過得好,才能保證自己過得好。這也是對善良的一種意識。當我們在做對自己和別人都有益的事情,就會意識到人性中的善良。

動力

科學技術與哲學藝術,已經滲透到生活的各個領域。發展科學技術的原動力是幸福感,發展哲學藝術的原動力是孤獨感。科學更注重理性,技術更注重功效,哲學更注重形式,藝術更注重情感。這幾個方面都揭示人類一切活動的目標,都是生存與連結。

喜悅

一旦認識到愛情的真善美,我們就會感到喜悅。這種喜悅將會成為我們付出的原始動力。如果我們的付出被別人接受,也會感到喜悅。兩種喜悅疊加,增強了我們付出的動力,並讓我們感到幸福。可見,喜悅與動力相輔相成,不僅體現了我們的相愛,也同時反映了我們的自由。我們不僅擁有了付出和被接受的自由,更重要的是,我們擁有了獲得幸福的自由。

參與

在青春時期,我們對世界的一切都有新鮮感。然而,這時候我們還不懂得甚麼是幸福,所以這種新鮮感純粹是驚奇感。直至我們理解幸福,生活的參與感就會不斷轉變為新鮮感,而這種新鮮感更包含著深深的熟悉感。也許,新鮮感和熟悉感組成了滿足感,再加上自由感,就構成了我們的幸福感。

深微

事物可有多種形式,但都是自然本質的表現。因此,觀察任何事物,我們都可以發現自然的發展規律。這意味著我們無須過份追求寬宏,而更應追求深微。

權利

權利是社會對能力的確認。人的某些能力是社會賦予的,例如運用語言和文字的能力。然而,如果社會是自然形成的,那麼權利也可以看成是自然給予的。這樣能吻合天賦權利的含義。

未來

人無法真正活在當下。能夠在"過去、現在、未來"之間穿梭,才是真正的活著。活好當下的重點不在於尋找順境,而在於準確預測未來。逆境確實會打擊我們生活的信心。然而,一直處在順境之中,我們也會覺得生活有所欠缺。因此,發揮意識的力量,預測和創造未來,我們就能活好當下。

連結

生命必須緊密地連結,才會有足夠的力量不斷延續。然而,本能只服務於個體,我們無法靠本能來連結。雖然後天的習慣服務於整體,但它不僅與本能關係密切,自我中心也太過明顯。因此,我們必須擺脫本能和習慣的羈絆,用意識去建立緊密的人際關係。

失去

不深究事情的原因,我們也無法接受失去。我們會怪責自己或別人,到最後也只好怪責上天。然而,怪責上天是比較好的結局。因為上天恰恰就是所有事情的原因。

地球

當我們想到,地球終有一天不再適合人類居住,就能理解人類必須加速發展。天空廣闊,人類終要離開大地,就像孩子要離開母親那樣。此外,我們也無法準確預測大自然的變化。唯有探索太空,尋找適宜居住的星球,人類才能逃脫地球的大災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