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章

顯示從 11月, 2018 起發佈的文章

專注

專注地做事,不僅能夠做得更快更好,更能看清楚事情的來龍去脈。然而,真正的專注,是專注於自己的生命。有時我們覺得事情重大,是因為不專注於生命而看錯了。相對於生命,無論是人間、歷史甚至宇宙,都是微不足道的。

儲備

在思考時想通想透,我們就能儲備豐富和堅實的思想,在行動時就有足夠的支持。然而,慣性地思考無助於系統思想的形成。我們還要自主地思考,以及懂得何時停止思考,讓思考變成提升意識的思維活動。否則,思考也有可能引起抑鬱,並傷害身體。

行為

因渴望連結而去愛,必定是一種有意識的給予行為。愛中的了解,是由意識帶動的行為,而不是一種不由自主。連結是互相給予的結果。然而,互相了解才能給予對方真正需要的東西,建立真正的連結。

關鍵

自由是幸福人生的關鍵。如果能自由發展,人們無論是獨特或一致都是好的。我們不僅會欣賞奇花異草,也會欣賞由同一種花組成的花田。因此,只要感到自由,無論何種生活方式,我們都會感到幸福。

法律

保護個人自由只能仰賴法律,其他方法都會引起衝突和混亂。因此,制訂合情合理的法律顯得非常重要。每個人都必須遵守法律,然後自願地尊重和包容別人。這樣社會才會有好的秩序。

出軌

沒有愛情的婚姻本已違背道德,婚內出軌更是愛情不存在的明證。因此,最徹底的解決辦法就是離婚,終止關係。然而,彼此是否有勇氣開展新生活,這是一個有決定性影響的問題。

經濟

除了愛情,婚姻所應該重視的,是共同生活的經濟效益。否則,我們就無須結婚了。兩個人一起生活,總比一個人獨自生活更便利,經濟效益更高。因此,將彼此的利益合併,我們就能組成一個利益整體。然而,有愛情作基礎,我們才能放下自我,更多考慮整體。

厭倦

如果要了解一個人,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去愛他。也就是說,只有去愛才能真正了解一個人。而且,人是不斷變化的,深入的了解會使我們感覺對方更生動,也感到生命有著無限的可能。因此,只要彼此相愛,婚姻厭倦的問題就不會發生。

牽掛

毫無理由的牽掛不足以證明是真愛,有時只是擔心自己的投資或寶物受損。真正的愛必定了解和信賴對方的能力。因此,需要協助的地方早已提供了協助,需要在身邊支持的也早已在身邊。即使有所掛念,也會及時溝通和緩解。

看上

對一個人的物質條件有要求,說明未愛上這個人。佔有欲反映的不是愛上,而是看上。這意味著盡可能去佔有。而且,能否愛上還取決於能否相愛,也就是彼此能否滿足於對方。因此,如果懂得選擇對象,我們都會選擇能夠相愛的人。

誘惑

愛情是好婚姻的基礎,而婚姻的好壞又反映愛情的真假,所以婚姻無法反過來變成愛情的保障。然而,真正的愛情是歷久常新的,無需排除與其他人發生新愛情的可能性。因此,愛情最值得自豪的地方,不是歷盡誘惑而忠貞不渝,而是無所謂誘惑。這裡面有一個深刻的原因。當面對可能的誘惑,愛著的人首先想到的,只是他的愛人或伴侶,而不是眼前的人物。

培養

愛是一種能力,與其相反的必定也是一種能力。冷漠接近無能,所以愛的反面是恨而不是冷漠。孤獨者只是冷漠,如果心中沒有恨,那麼他們還有機會去愛。另一方面,愛的本質決定了它不會變成冷漠,更不會變成恨。愛可以不被接受,但愛者卻不會感到受挫。然而,恨者不可能去愛,因為生命力已變成破壞力。因此,恨無法直接變成愛。恨者必須認識到,恨首先破壞自己的生命和意識。這樣才能將恨平復,還原成冷漠,再逐漸培養愛的能力。

獨處

我們應該具備獨處能力,但更應該關注自己的相處能力。一旦感到獨處是一種美好的享受,內心就會拒絕與別人在一起,無法產生真愛。這不僅會削弱我們的相處能力,更會造成心理障礙和疾病。然而,有愛才能成長。愛是一種與別人共享生命的行動。

自律

真正的自由不包含自律,因為自律是他律的一種內化,是對欲望的一種壓抑。壓抑就不自由。而且,欲望可以無止境,當各種欲望疊加在一起,也無法壓抑。因此,自律只是一種虛偽,其實在內心已經犯禁無數次。然而,滿足了需要而擺脫了欲望,我們就不再需要自律。這時才是真正的自由。

財富

婚姻其實是一種經濟聯合,所以要以愛情為基礎。如果沒有愛情,婚姻不僅是身心上的束縛,更是經濟上的束縛。因此,從愛情走到婚姻,就是在兩個人的範圍內實現財富共享。只有在這種共享式的婚姻中,才能體現真正的各盡所能、各取所需。

體驗

欣賞事物的外貌,我們需要與其保持一定距離。要理解事物的本質,我們就需要深入其中。超脫的心態確實是欣賞人生的方式。然而,要對人生有深刻的理解,就需要體驗生活的每一個細節。

反感

愛情是從普通友誼發展出來的,是一種更深的友誼。然而,即使普通友誼,我們都不會對別人反感。因此,無論是對別人的身體或心理反感,都說明彼此的感情不是友情,更不可能是愛情。

壞事

有古人教導後輩不要做好事,這聽起來有點不可思議。然而,我們可以這樣理解,既然好事都不要做,那麼壞事更做不得。其實,我們無須理會好事壞事,只做真正有益自己的事就對了。

事實

要避免受虛假的東西所愚弄,我們自己首先要真實。這意味著我們思考要以事實為依據。如果習慣於憑空想像,我們就會將虛假的東西想像為真實,很容易被騙。而且,這種想像本身就是虛假的東西。

產品

許多產品都是為了生活便利才製造的。這些產品不一定是必需品,但可以幫助人們節省時間。因此,購買這些產品其實是購買時間,讓我們有更多時間去學習和創造,並充份享受生命。

做事

做事不愉快會影響利益收穫,因為愉快就是利益的一部份。也許我們可以採取這樣的心態∶有困難就努力克服困難,做得慢一點無所謂。沒有困難我們就儘快完成任務。這樣我們做事就可以更愉快。

成熟

年輕人的內心比較簡單,所以富於理想,不斷探索外界。成年人的內心複雜,但他們卻無暇顧及。到了中年以後,空餘時間多了,也產生了緊迫感,這時才會考慮修好自己的內心。然而,心靈在中年以後才能成熟,不是一種理想的狀態。這會讓人難以適應老年生活。

欲望

自我由本能、習慣和情緒所組成,它會將自己看得比身體更重要。因此,如果由自我來主宰生活,就會損害身體。有時它突然意識到身體的需要,又會產生超出需要的欲望。這不僅再次損害身體,還會將時間消耗在無法滿足的欲望上,並阻礙意識的成長。

心田

將混亂的思緒理順,是思考的一個作用。雜草就像混亂的思緒,莊稼像有條理的思維。可見,耕耘要有好工具,思考更需要正確的方法。然而,保養心田的最佳方法,是讓情緒平靜,然後相通想透。

力量

生命本來很脆弱。然而,自從理性出現,生命就有了更穩固的連結,更有力量。內心世界的差異,都是由理性的差異所造成的。生命本無貴賤,高級與低級的分別,在於理性的強弱。

早晨

如果人生沒有下一次,我們對人生的責任感就無從產生。事實上,每個人都不只活一次,每天都是一個新生命。因此,每天早晨醒來,我們都應該檢視自己的責任。

做人

做事就是做人。性格由經驗累積而成的,而頑固的性格就構成了命運。因此,如要有一個自由的靈魂,或做命運的主人,我們就不能執著於經驗,而應信賴意識和理性。

永恆

我們是相信永恆的,內心更渴望著永恆。如果世間沒有永恆,也就沒有真理了。然而,執著於永恆不變,是一種倚賴,也會引起焦慮。只有接受永恆的變化,才是對未來永不改變的信心。

上帝

天國和上帝都只存在於信者的心中,所以上帝的笑其實是信者自己心裡一笑。我們不是上帝,無法擁有全面的能力。然而,我們可以建造一塊自己舉不起的石頭,然後想辦法將它舉起。因此,當遇到困難,我們不僅要用理性安撫自己,更要關注自己的能力。

遭遇

一切意義都是精神上的,因此我們的所有遭遇都有意義。如果緊握對方的手是因為恐懼,而不是因為給予對方力量,也就不是愛。如果珍藏某些小物件是因為對過去不捨,則意味著對未來不夠開放,也就是執著。

計劃

意識到精神上的收穫也是利益的一部份,才能到達真正的利己境界。做事要從容和博大,也需要有精細的計劃。這表示我們需要將自己的利益算清楚,也將別人的利益算清楚。

嫉妒

人際關係的問題,不在於彼此太接近,將對方慣成了小人或逼成了小人,而在於彼此的愛心不足夠。距離縮短了,表示需要付出的時間更多,愛心不足自然會感到不適。然而,愛情是融合,一旦出現嫉妒,即表示融合失敗,彼此的愛情不存在。只有濃厚的愛能避免嫉妒。當我們真正愛著一個人,是時刻想和對方在一起的。這種陪伴的意願,讓嫉妒無從產生。

死亡

我們的內心有時候是不自由的。尤其是面對死亡的時候,我們一心只想求生。求生需要別人的幫助。即使需要以尊嚴的方式來承受苦難,我們亦需要別人大量的支持。然而,別人的支持也遠未足夠。只有確信將來還有機會體驗世界,我們才能安然面對死亡。

嫉妒

將人當成物件,認為這個人會被其他人搶走,就會產生嫉妒。這是一種原始的感情,說明佔有心還沒有轉化為愛心。真正的愛情不會帶有酸澀味。不成熟的果子才是酸澀的,帶著嫉妒的感情,就像小孩子玩戀愛遊戲,並不是真正的愛情。

分離

在一起或分離都是緣份。相愛的人每分每秒在一起,不相愛的人每時每刻都分離。因擔心以後會後悔才不離開,只是恐懼和倚賴,而不是愛。這也不是真正的珍惜,始終要離開的。

信賴

積極尋找不死的方法,是智慧的表現。相信上天賜予自己永恆,卻是信仰。然而,真正能淨化心靈、使人變得崇高的,是對大自然的信賴。我們信賴宇宙規律,信賴生命從低級向高級發展。從這種信賴產生的喜悅,能使人平靜地面對死亡。

逆境

要走出逆境,就要真正相信世事無常,知道逆境是暫時的。將逆境當成永遠的生活,是對自己的欺騙。人最需要的是真實,尤其是思考時的真實。否則,我們隨時都會走進逆境。

藝術

說"世事無常",只是一個很籠統的表達。在我們的心裡,總是希望宇宙有規律。如果失去發現規律的勇氣,我們的自信也會喪失,這是對自己失望。有時厄運與自信有很大關係。然而,我們應該接受偶然,順應必然,選擇當然。這是生活的藝術。

嫉妒

不是一對一的關係,很容易確定不是真正的愛情。一邊嫉妒一邊說愛,表達的只是對相愛的期望。在相愛的關係中,彼此的滿足感就是真正愛情的體現。

利益

我們可以將利益分為真我的利益,或自我的利益。前者包括生命的需要和意識的成長,是真實的需要。後者是虛幻的,是我們的本能、習慣和情緒的混合物。為滿足需要而努力,是發揮我們的生命力。然而,為實現虛幻的利益而努力,就是浪費生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