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章

顯示從 7月, 2025 起發佈的文章

靈性

白天練習積極生活,晚上練習接受死亡。然而,當我們真正集中註意力,白天和黑夜、生和死就融為一體了。這是自然生命的現實,也是我們的突破點。專注於當下,不受過去或未來的幻想所干擾,我們可以體現成熟的意識——靈性。動物性屬於過去,人性屬於未來,唯有靈性才能超越時間。透過靈性,我們將過去和未來融入現在,創造出一種無始無終的存在。

核心

關心可能始於一個人,但也可以像漣漪一樣擴散,產生深遠的影響。單方面的關心不足以證實真愛的存在,甚至可能因固執導致身心疲憊。只有雙方自願、自覺地互相關心,在理解的基礎上互動,才能體現真愛的存在。這種雙向連結形成了一種情感和意識的整體,這是長期關係的核心。

定義

從普世價值的視角,我們可以找到真愛的客觀定義:愛是生命中最有價值的創造,源自於對自身創造力的覺察,旨在連結自我、別人和宇宙,在不斷的付出與接受中實現存在的意義。愛,貫穿微觀與宏觀、心理與生理。它不是一個隨機現象,而是生命機制中不可或缺的必然性。哪裡有生命,哪裡就會有愛──這是宇宙的規律。

真愛

真愛的本質是對存在的感知,而這種感知源於發現、接納、付出、創造四個精神過程。這些階段構成了愛的無盡循環。每一個環節都蘊含著多重層次的喜悅,而這種喜悅正是愛的力量之源。

事情

生活中很多問題都是因為注意力不集中造成的,所以我們有必要掌握一個如何練習集中註意力的原則:在"我"的時間裡,我們專注於自己的事情;在"我們"的時間裡,我們專注於大家的事情。

謙虛

面對陌生的領域,更容易保持謙虛。這可能是新鮮感或恐懼的影響,我們渴望學習新事物,或如何避免危險。相反,面對熟悉的領域,就更容易陷入自滿。這可能是熟悉感造成的錯覺,我們忘記了自己不一定知道所有的事情。

享受

當談到享受生活時,"享受"一詞表達的是喜悅。所以,我們享受的是情感。當我們創造的時候,我們享受創造者的喜悅。然而,我們在破壞的時候,或許也能享受一種刺激和興奮。這裡有一個衝突。創造會讓我們享受越來越多的喜悅,而破壞則會讓人自我毀滅,結束享受。可見,破壞可能是不得已而為之,也可能是心理異常。

幫助

我們不需要總是想著要幫助別人,我們只需要想著不要傷害別人。這可能是更有效的實踐愛的方式,因為這樣我們才能給予別人更多的自由,更多的成長機會。

情緒

每一次情緒波動,其實都是欲望的波動。對人來說,生存就是存在,肉體與精神密不可分。如果感到恐懼,那是出於生存的欲望,我們不想死。之所以叫欲望,是因為此刻我們還活著,並不需要真正去追求生存。相反,如果感到快樂,那也是一種生存的欲望,我們想要繼續生存,想要更多的快樂。 恐懼意味著失去,快樂意味著獲得,兩者都顯示了我們對更多生存或存在機會的欲望。可見,情緒根源在於欲望,它是大腦驅使身體採取行動的力量。然而,欲望並不一定是真正的需要,由此可見管理情緒的重要性。 那麼,為甚麼會有欲望?是因為我們的需要未被滿足。這些需要化身為欲望,牽動我們的情緒,驅使我們去行動。因此,每種欲望背後都隱藏著我們的真正需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