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章

顯示包含「接受」標籤的文章

協助

真正愛一個人,我們不僅會去了解他,還會協助他從過去走向未來。過去的經歷都是無法改變的事實,不僅無需保護,還要及時放下。然而,接受他的過去,就是我們所能提供的最大幫助。

隨緣

對自己要率性,以理性帶領感性,創造更有利的環境。對別人要用心,同情和理解別人的需要。對上天要隨緣,不僅把握機會,也接受自己努力後的結果。

理解

獲得別人理解會感到快樂,這是因為別人可能明白了我們需求,增加了彼此連結的機會。然而,別人的理解未必是完全的理解,更可能包含誤解。因此,我們需要獲得別人的接受,才能感到最大的快樂。被接受的時候,我們也被別人平等地看待。彼此擺脫了誤解的困擾,達成了真正的連結。明白這一點,我們就會懂得先理解自己,並讓別人更容易理解我們,進而盡力去理解別人,並接受別人。

答案

宗教比較適合用來排解對死亡的恐懼,而為甚麼活著這個問題要由哲學來解答。然而,有關生死的問題最終需要由科學來解決。當科學解決了死亡的問題,為甚麼活著這個問題就會有確實的答案。在現階段,只要我們想通死亡,也就能想通為甚麼活著,為自己的人生找到可以接受的答案。

輝煌

誠實又超脫的眼光,這就是理性。能理性地審視自己,我們就能接受自己的過去。透過接受,即使處於黑暗我們也能走到光明。如果處於光明,我們更能走向輝煌,釋放自己最大的創造力。

尊嚴

將承受苦難當成一種尊嚴,是自卑者的自大心理。然而,拒絕受苦才是真正的尊嚴。無痛苦地死去,才是死得有尊嚴。這意味著,每一刻都快樂地生活,我們才能放下尊嚴,從而接受生命的一切。

純粹

感受不到純粹的快樂,或認為幸福需要苦難來襯托,都是無意識的表現。純粹的快樂源自意識的成長,不會參雜痛苦。然而,對於意識來說,其實每一刻都可以成長。因此,只要接受和欣賞生命的每一刻,我們就能意識到自己的滿足,並感受到幸福。

大限

大限意識是一種危機感,能使一些人拋棄自我、重拾童心,讓心態變回單純。如果人到中年還沒有這種危機感,踏入老年就會感到太突然,難以接受。

興趣

一個人表面上對甚麼都沒有興趣,其內心可能藏著一些怪癖。如果希望與他建立親密關係,就需要關注他是否真誠。一個真誠的人必有高水平的意識,無論內心如何都是可以改變和成長的,我們都可以接受。

喜歡

喜歡只是一個人的事,當兩個人互相喜歡,才有可能相愛。"己所不欲勿施於人"在愛這事情上仍然有效。只要一方不接受,那麼另一方的喜歡就只能是喜歡,而無法變成愛。因此,相愛才是真正的、可以驗證的愛。

認同

如果得不到任何人的認同,我們就會感到不幸。因此,我們至少必須自我認同,讓自己感到一些滿足和快樂。然而,被別人完全接受,我們才能感到真正的自由和幸福。

現狀

明白人類長遠和根本的利益廣闊,就會明白民族和國家的狹隘。這樣,我們也不會再強調愛國。所謂偉大的愛國者,仍然是某種狹隘利益的追求者。然而,這也是我們必須接受的現狀。

給予

沒有經過別人同意而給予,就是違背"己所不欲勿施於人"的原則。因此,尊重別人的意願,讓別人選擇是否接受,才是愛的給予。

幸福

感到幸福,是因為能夠盡情滿足自己的需要,接受大自然的所有饋贈。然而,幸福更因為能夠接受世上的一切,無需選擇。處於無壓力的狀態中,我們才會感到幸福。

敞開

相愛不僅互相尊重,還互相了解。因此,相愛的關係不會有隱私權的要求,也不會有知情權的要求。相愛超越寬容。不是羞於追問,而是敞開與接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