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章

顯示包含「能力」標籤的文章

處世

後天培養的性格往往利害參半,但自卑的性格卻弊大於利。自卑的另一面是自大,消除了自卑就能讓自大也消失,讓性格更單純。此外,勤奮者往往不懂變通,勇敢者往往流於魯莽。可見,沒有一個固定的性格,我們才會有最佳的處世能力。

貪欲

貪欲是萬惡之源。然而,能對別人的貪欲有同理心,我們就能降低自己的貪欲。我們在理性的時候,更有抑制欲望的能力,因為更有能力去滿足自己的需要。

自信

相信自己有能力健康快樂地生活,是真正的自信。因此,不卑和不亢,就是自信的表現。然而,只是自信還很不足夠,我們需在實踐中驗證自己的能力,培養足夠的意識。

培養

愛是一種能力,與其相反的必定也是一種能力。冷漠接近無能,所以愛的反面是恨而不是冷漠。孤獨者只是冷漠,如果心中沒有恨,那麼他們還有機會去愛。另一方面,愛的本質決定了它不會變成冷漠,更不會變成恨。愛可以不被接受,但愛者卻不會感到受挫。然而,恨者不可能去愛,因為生命力已變成破壞力。因此,恨無法直接變成愛。恨者必須認識到,恨首先破壞自己的生命和意識。這樣才能將恨平復,還原成冷漠,再逐漸培養愛的能力。

上帝

天國和上帝都只存在於信者的心中,所以上帝的笑其實是信者自己心裡一笑。我們不是上帝,無法擁有全面的能力。然而,我們可以建造一塊自己舉不起的石頭,然後想辦法將它舉起。因此,當遇到困難,我們不僅要用理性安撫自己,更要關注自己的能力。

追求

死亡引發我們的物質欲望,因為用以解決死亡的物質遠不足夠。物質追求無止境,但只有超過自己的能力才會產生痛苦,所以我們無妨盡力去追求。然而,在感到痛苦的時候,我們就要懂得停止。

超然

強烈的角色感、對立感以及控制欲,都是自然產生的。這樣我們也很自然會活得累。因此,我們需要培養超然的意識,以打破自然的限制。然而,這也是自然賦予我們的一種能力。

需求

必須"各盡所能",才有可能實現"各取所需"。然而,能力越強的人身體消耗也越大,所以需求也越多。如果一些人有能力卻不盡力,那麼社會財富就會被耗盡。因此,如果無法有效發揮每個人的生產力,"各取所需"就會變成一句空話。

判斷

能令人輕鬆或快樂的的事物,都是我們想要的。然而,我們力所能及的事物,才是應該追求的。能力是否足夠,是我們判斷是否應該做某件事的標準。如果能力不足,我們可以轉為增強能力,避免浪費時間。而且,當我們的能力改變,目標和期望也可能隨之而變。

權利

權利是社會對能力的確認。人的某些能力是社會賦予的,例如運用語言和文字的能力。然而,如果社會是自然形成的,那麼權利也可以看成是自然給予的。這樣能吻合天賦權利的含義。

勇氣

青蛙呆在井裡雖然死不了但也活不好,當然寧可跳出去。大不了也是跳到另一口井,或者跳回這口井。自由在於行動的勇氣和能力。只要有理性和意識,我們的自由就有保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