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章

給予

沒有經過別人同意而給予,就是違背"己所不欲勿施於人"的原則。因此,尊重別人的意願,讓別人選擇是否接受,才是愛的給予。

意義

意義一詞是人創造出來的,它表達了人對生命的希望。因此,我們最需要解答的問題,已經不是"人生有甚麼意義",而是"為甚麼人生有意義"。

信心

空虛的靈魂,最容易陶醉於含情脈脈的一瞥。在陶醉中,如果意識到自己的空虛,就喚起了對幸福的渴望。然而,能否把握幸福的機會,取決於是否有足夠的信心。

氣質

氣質是智慧的表現。如果閱讀增長了智慧,就能讓外表更美。如果閱讀所增長的只是傲慢,那麼氣質就會比沒有閱讀更不堪。因此,氣質更是愛心的反映。

追求

追求精神目標不僅讓自己痛苦,還會把痛苦傳給別人。然而,自我所追求的只是一些無法實現的夢想。放下精神追求最輕鬆,更能隨遇而安。因此,放下自我的追求,也能讓別人感到愉快。

創傷

身體的創傷能產生痛楚,讓人聯想到死亡。哲學卻可以讓人想通死亡,而不生悲苦之情。宗教就像麻醉劑。然而,科學更能療傷止痛。當科學能夠解決死亡問題的時候,哲學可以繼續思考宇宙的將來,而我們就將宗教變成一種詩意。

財富

發現了混亂之中有規律,是智慧之始。一個人的經歷有其淵源,也是必經之路。然而,將經驗當成財富,是性格所傾向的炫耀,也是一種負擔。經歷只是一份紀錄,可以讓人認識自己的過去。唯有提高意識,我們才能修補性格上的缺點,或將性格當成自己的工具。

身體

身體只有物質上的需要,靈魂才有各種欲望。雖然支配身體的是靈魂,但真正受苦的也是靈魂。正因為受苦,靈魂才產生離開身體的希望。這是自由的契機。然而,限制靈魂自由的不是身體,而是靈魂自己。身體反而是靈魂獲得自由的重要工具。因為身體不僅是載體,還是生命網絡的一個節點。透過這個網絡,靈魂可以瞬間到達遠方。

沉迷

過度重視精神生活,也是一種沉迷。物質生活不容易過度,因為物質始終有限度。不僅外界有限度,我們的身體也有限度。然而,精神能夠超越身體的限制。如果沉迷於精神世界,我們會忽視身體的需要,甚至無視危險而損害身體。

理性

理性讓欲望有了方向,讓身體之內有了靈魂。我們更能趨吉避凶,躲過災難。感性只能讓人在無奈中接受,忍辱偷生。其實,從人生最後的結果來看,幸福地離世和痛苦地離世,有天淵之別。這也是理性和感性的根本區別。

智慧

深度的智慧,能理解宇宙一切皆有、一切皆可能。因此,它讓生命有了永恆的趣味和意義。一切皆可能,意味著我們想得到就能實現。只要不斷思考和探索,我們就會擁有美好的生活。

善良

真正善良的人,往往以交換方式來幫助別人。因為這樣不僅沒有將別人看成弱者,還能協助別人提高給予能力。然而,相愛是融合和共享,彼此組成一個共同體。這時的互相幫助並非幫助別人,而是幫助自己。

全局

任何人看到的全局都是假象。哲學不能讓人看到全局,但能讓人從局部去推測大概。 任何人都無法絕對明確地做事和生活。然而,勇敢地面對各種不確定,我們卻能實現人生的價值。

觀點

無論持有何種觀點,我們都會透過對待別人反映出來,尤其是對待不同觀點的人。獨裁者對民主的觀點是"多數人的暴政"。然而,這個觀點自相矛盾。可見,獨裁就是民主的對立面。

哲學

哲學能讓人身心合一。思考讓精神自我接納身體自我,讓身心相互促進達至和諧及喜悅。這是人生的幸福境界。哲學思考目的是解決精神與物質的衝突,因此與生活息息相關。

心眼

哲學能讓人更有意識。意識是心眼,能讓人見微知著,或見著知微。哲學也是一條不歸路,當一個人的意識有了足夠的提高,他就回不去以前那種無意識狀態。

經歷

經歷是一個整體,它能塑造此刻和未來的感情。如果經歷只剩下某個片段,那麼它的價值就只在於回憶。完整的經歷才有真正的價值,所以不要讓片段佔據我們的頭腦。靈魂嚮往的是整個宇宙,而不是一時一地。因此,兩個擁有完整經歷的靈魂,才能成就真正的愛,從而到達所嚮往的目標。

意識

思考讓人更有意識。我們有感覺,所以能獲得感受。然而,只有思考,我們才能獲得感悟。這又能反過來改進我們的世界觀,以及預測未來的方法。我們是一個意識。因此,當我們思考,我們才真正存在。

家園

不斷尋找家園的男人還未長大,只懂得編織搖籃的女人,則仍然是一個小女孩。他們仍未懂得真正的建設。美好家園的土地是男人和女人,而地基是相愛。因此,只有成熟的男人和女人,能夠一起建設家園,一起將孩子培養為成熟的男人或女人。

矛盾

無論是自己的思想還是別人的思想,我們首先需要從中找出矛盾。矛盾的思想不僅無法實踐,也無法批判。然而,我們能從矛盾中發現假象,有助於發現真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