真愛 8月 30, 2016 以假愛撫慰孤獨,會讓人更加孤獨。因為在假愛中彼此必須保持距離,或隱藏自己。當假愛浪費了彼此太多時間,還會產生恨。之所以真愛能解除孤獨,是因為彼此放下自己的權力和利益,並協助對方擁有更多自由。這種給予造就彼此的深度連結。 詳細
表達 8月 29, 2016 向對方袒露自己的靈魂,表示願意表達自己的恐懼、期待和思想,並且喜歡被對方審視和欣賞。愛情之所以寶貴,是靈魂與身體的統一和結合。因此,首先袒露靈魂,我們更容易能獲得身心愉快。這是發展愛情的捷徑,讓我們更快到達融合的階段,也避免將時間浪費在無法變成愛情的感情上。 詳細
目標 8月 25, 2016 有精神目標就會受制於精神,與受制於物質目標一樣,都是限制了自由。真正的自由必須沒有既定的目標,就連獲得自由這個目標也不可以有。而且,單純的精神自由只是一種假象,物質豐富才能帶來真正的自由。這包括維持身體健康,以及生命發展所需的一切。因為缺乏所以貪,而缺乏是絕對的,因為所有人都缺乏生命時間。因此,修行的重點不在於戒貪,而在於培養意識,讓我們做任何事都考慮未來的自由。 詳細
排他 8月 25, 2016 真正愛情的排他,是自然地不受其他異性所誘惑,並不是一種克制。如果仍然受誘惑,即表示愛情仍未發生。愛情是心甘情願地給予對方所需,而每個人都需要專一的感情。因此,透過自然的排他,彼此滿足了這方面的需要,愛情得以發生。 詳細
障礙 8月 23, 2016 不理解愛就會將欲望當成愛,或者將無欲當成愛。愛是心甘情願的付出,所以帶著佔有心就不是愛。愛又是連結的希望,所以完全無欲無求也不是愛。愛所欲求的是連結、融合和共享。我們必須擺脫其他欲望,為愛清除所有障礙。 詳細
理性 8月 20, 2016 人是理性化動物,當然帶有動物性。理性化程度低表示意識少,這就更接近動物。然而,如果有了高度的理性和意識,就可以說具有神性。神只是完美的化身,意味著我們不斷追求一個完善的自己。 詳細
成敗 8月 08, 2016 判斷人生成敗的可靠標準,是能否做喜歡的事。能夠做真心喜歡的事,我們獲得的快樂最多。然而,我們需要判斷自己的喜歡是否出於真心。守護生命的利益,追求生命的目標,才是我們的真心想做的事。 詳細
契機 7月 25, 2016 "強烈地渴望愛"很可能是索求而不是付出,因為孤獨的時候最想被愛。孤獨的深度決定索求的廣度。無法滿足則會更孤獨,進而更多索求,而滿足則會回饋別人。淡淡的孤獨是愛的契機,從索求中體會別人的需要,轉化為給予。然而,太孤獨則難以去愛,因為別人很難滿足其需要。當索求無果,就會產生恨,並走向愛的反面。 詳細
自卑 7月 16, 2016 自卑不同於謙卑。自卑者缺乏成功的基礎,即使得到別人的同情,也會因不自信而失敗。即使有天賦也需要有自信,才能充份發揮創造力。有時我們說自卑者更容易成功,只是對自卑者的安慰。然而,每個人都可以發現自己的優勢,培養自信心,擺脫自卑的性格。 詳細
投入 7月 14, 2016 擁有真正愛情的充份條件,是願意為愛情投入全部生命。這意味著我們願意投入時間和精力,克服一切困難,甚至願意為愛情而捨棄自己的生命。因此,我們在愛情中的收入多於付出,就像共同經營一個永遠盈利的事業一樣。 詳細
同情 7月 14, 2016 堅強的自我能夠忍受孤獨,但卻是一種封閉和缺乏。孤獨源於不相愛,所以相愛是消除孤獨的唯一方法。孤獨是被動的,我們都不希望孤獨。上天賜給我們生命,又賜給我們同類,如果仍然感到孤獨,那必然是一種非常負面的感受。然而,當一個孤獨的人同情和理解另一個人的孤獨,那麼,這兩個人都很有機會因相愛而走出孤獨。 詳細
原始 7月 08, 2016 是理性使人脫離原始的狀態,不是社會化。理性不僅超越原始的自然和簡單,也讓生命變得更有秩序和意識,最終超越地球的限制。然而,人類仍然未從物質中解放出來,靈魂仍然倚賴身體。因此,理性和意識的發展還有很大的空間。 詳細
行動 7月 05, 2016 愛情不僅是一種情緒,更是一種行動。因此,它始終以物質為基礎。不僅行動需要物質,理解別人對物質或財富的需要,也是發展愛情很重要的一環。生命需要的首先是物質,然後才是精神。因此,解決了對物質的需要,我們才能保證愛情的健康發展。 詳細
世界 7月 05, 2016 情感世界是一個感官的世界,宗教世界是一個想像的世界。然而,我們只能憑理性去認識和理解世界。哲學思考世界,科學探索世界,並驗證自己的思考結果。不僅如此,科學還可以創造更美好的生活,讓我們更深刻地體驗世界。 詳細
長壽 7月 05, 2016 認識世界的根本目的是繼續生存。財富、權利、地位都與繼續生存有密切的關係。生存為了繼續生存,所有生命都一樣。即使精神上的追求,都是圍繞著生存而展開的,因為生存越久對世界越有意識,越能成長。孔子認為認清了世界才能安心地死,這種想法有利長壽。蘇格拉底以為自己已經認清了世界,這有可能導致短命。 詳細
求真 7月 03, 2016 信仰是對偶像、教條或道理的服從。如果最後發現自己的信仰是錯誤的,我們就會感到失落和痛苦。人生的根本目標是健康和幸福,但依靠科學才能達到。因此,我們需要求真的精神,而不需要盲從的勇氣。 詳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