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章

共享

天下為公也好,為私也好,如果能夠真正實現,就變成一回事了。為公就是共享,這不僅意味著生命力的共享,也意味著精神世界的共享。為私就是佔有,但從另一個角度去看,任何佔有者也是被佔有的。因此,如果做到極致,佔有也可以成為一種共享。同一事物因觀察的角度不同,有時會呈現出相反的現象。雖然為公與為私的心態和表現有所不同,但只要真心和自覺地去做,結果就是一樣的,因為真正為私也必然會為公。可見,兩者的本質相同,都是基於維護生命利益的初衷。

一統

存在就是意義的源泉。如果自然界必然會演化出意識集合,那麼它一開始就有本質上的意義。正是這種意義推動它的演進,最終讓我們獲得了感知. 從這個角度看,主觀與客觀意義是一致的。而且,從這樣的觀點出發,我們很自然會聯繫到愛和連結這些人類獨有的追求。這意味著我們找到了自己情感的發源地,讓情感與理智、精神與物質結合起來,真正進入了大一統世界。

使命

我們是一個意識的集合,而一切外在的事物的意義,乃至生命的意義,它們都來自我們的存在。大自然賦予我們生命,我們的存在本身就是我們價值的確認。這種價值有著自然的延伸,那就是大自然也賦予我們保護生命的責任。賦予生命,就是賦予生存的使命,這或許就是對生命這個詞的詮譯。為了讓生命永遠延續下去,我們需要發現宇宙的規律,創造新秩序。這自然也構成了我們的最終追求的價值。

認知

要獲得對世界的認知,不一定要有齊全的感官。一位盲人或聾人,照樣可以正確認識世界。即使不同的顏色或聲音,都可以用不同的數碼來表示,讓人有所感受。這意味著,只要有健全的心智,能夠接受並綜合其他人傳達的訊息,也能夠運用邏輯來分析和整理,我們就能擁有完整的意識。

準則

我們可以在工作、日常生活,甚至在戰爭這樣極端的情境中,實踐"以存在為最高目標"的行動準則。在每一個行動之前,我們應首先權衡生命的代價與需要,然後再考慮目標達成所帶來的利益。一旦意識到某個行動可能威脅到自己的生命,我們不妨仔細考慮是否放棄該行動,除非該行動的結果能拯救更多人的生命。這樣的抉擇,不僅尊重了生命的本質價值,也體現了我們對生命的終極承諾。

專注

很多看似無聊的事情,一旦我們投入就會變得有趣。好奇心讓我們注意細節,發現更多新事物。因此,我們投入越多,就越專注,從而成長得越快。

接受

我們應該接受世間的事物,不是因為它們正確或有用,而是因為它們是事實。就像有人給了我們一些東西,不管我們喜歡與否、適合與否,我們都應該接受它,而不是拒絕它。拒絕接受不僅浪費別人和我們的時間,還會導致衝突。然而,一旦我們接受了它,就有各種各樣的方法去處理它。我們不僅可以感受它、理解它、分析它甚至批判它,而且可以棄置它。這些都是我們可以自由選擇的方法,所以沒有必要害怕接受事物。透過接受,我們能夠了解這些事物的真正意義,並且不會浪費生命的機遇。

收穫

幾乎所有人都害怕死亡。之所以害怕,是因為死亡讓我們失去與世界的連結。因此,死亡揭示著生存的意義。我們需要更好地生存,目的只有一個,就是與世界更緊密地連結。當所有事情的目的都與生存目的一致,人生就會有豐富的收穫。不僅有豐富的物質,更有豐富的精神。

做事

我們做事往往跟隨自己的興趣,尤其會追求利益。因此,時刻審視自己的動機和行為顯得非常重要。如果在做事過程中不斷想到將來的利益,我們就是被貪心所驅動。這會讓我們忽視危險,或者不計成本。然而,我們最應該重視生命的真正利益。只有優先想到事情是否對生命有害,才是真正有意識地做事。

分支

人類的感性是理性的分支,我們的經驗和感情都會受理性的引導和影響。因此,理性越強我們的感性越敏銳,感情和想像力也越豐富。我們感到美,是因為感到秩序與和諧。這種感知使我們意識到自己與世界的連結,從而對未來充滿美好的想像和希望。

收入

所有給予都是將自己的生命時間給出去。愛是給予,這意味著對一個人的成長提供幫助。然而,我們的本質是一個意識,所以成長又是意識的增長。因此,愛自己就是讓自己的意識提升,愛別人就是讓別人的意識提升。相愛就是互相幫助,讓彼此的意識得到不斷的提升。可見,愛是我們唯一真正的收入來源,是我們的根本需要。

投入

投入能讓人對事物更熟悉,專注能讓人更容易在事物間撤換。投入一件事物,我們能夠深入了解,並掌握其細節,適應彼此的互動方式。專注一件事物,我們能夠儘快建立起一個關係,完成當前的任務,並為下一個階段的投入做決定。一旦決定離開當前的事物,我們也能快速地投入到另一件,更少受前一件的影響。因此,投入和專注,是獲得掌控感的關鍵。我們不僅感到對外界的掌控,更重要的是感到對自己的掌控。獲得這種掌控感,我們最終會獲得足夠的安全感和歸屬感。

新鮮

新鮮感和熟悉感,這兩種感覺表上互相矛盾,實際上相輔相成。新鮮感是我們最熟悉的感覺,所以它包含著濃厚的熟悉感。新鮮感吸引我們去探索,而熟悉感則讓我們無後顧之憂,安心地繼續下去。然而,新鮮感的基礎是熟悉感,是我們對熟悉感的一種擴展。正是熟悉感,讓我們對新事物感到似曾相識,避免因太陌生而產生恐懼。這又會讓我們感到驚喜,並勇敢地深入探索。可以說,我們追求新鮮感,其實是要找到那個最熟悉的自已。因為我們曾經探索過無數的新事物。

做事

也許每件事情都有不同的目標要達成,但都隱含著相同的深層目標,就是最終無須再做這件事。最明顯的是看病,我們不會為了繼續看病而見醫生。再如進食,如果吃一種食物是為了永遠吃這種食物,我們對進食也會失去興趣。追求新鮮感是我們的天性,也體現事情的深層目標。即使是活著這件頭等大事,我們活在今天,為的也是明天,而不是為了停留在今天。這意味著,生存這件事並不是簡單地為了繼續生存,而是為了更好地生存。生存和更好地生存,是兩件不同層次的事情。

分享

無論是物件還是人,我們都只能擁有其過去而不是未來。因此,如果我們希望擁有一個人,就必須接受並分享他的過去。否則,我們就在排斥這個人,根本無法擁有。我們也無需擔心未來。當我們真正擁有這個人,彼此就組成了一個整體,未來必定是一種共同的創造,分不開你我。這種意識也可以繼續深入,讓我們更願意分享自己的過去。

運用

要擁有一個物件,我們不僅要運用它,還要保管它。如果不運用,表示我們並未正式擁有。不保管好它,我們也會很快失去它。與此相似,如果我們希望擁有一個人,就要多了解他,並讓他發揮自己的特長。這相當於運用。不僅如此,我們還需要愛護他。給予他所需,協助他成長,並讓他實現自己的價值。這樣才算保管好一個人。這意味著,彼此融合才是真正的擁有。

擁有

擁有和獨佔是兩個很不同的概念。擁有一樣東西,表示我們能夠運用它。然而,我們不僅需要對它有意識,也要對自己有意識,否則就不懂得如何運用。因此,我們也需要理解,它是一個獨立的個體,並帶著共享的特性。獨立意味著它不依賴我們而存在,共享則意味著我們無法獨佔它。即使是我們的身體,至少也必須與細菌和病毒共享,才能健康地生活。

包容

喜歡一個人,表示我們欣賞這個人的外型,以及享受這個人的氣質。因此,當我們喜歡一個人,也會包容這個人的性格。然而,我們也會忽視甚至容忍這個人的習慣或缺點,並缺乏勇氣去表達自己看法。可見,喜歡是對愉悅感的追求,也是一種獲取心,並非主動幫助別人成長的給予心。然而,唯有讓感情變得更深厚,我們才能擺脫恐懼,更坦誠地交流。也唯有以真誠的意識來連結,彼此才能融合為一個整體,超越包容並共同成長。

覺察

覺察自己的起心動念,其中一點是了解自己說話和做事的動機。然而,只是了解仍然不足夠,我們還要知道這些動機是善因或惡因。簡單地說,那些首先想到自己的動機,一般都不是善因,甚至是惡因。我們可以從自己的利益出發。別人和環境與我們的距離都比較遠,範圍也比較廣,需要花費更多時間和精力去關注,所以應該優先考慮。這也表示,第一時間將事情聯繫到自己,是一種較不安全的做法。因為這樣會忽視別人和環境,為我們帶來不利的後果。

放下

放下自我,首先是放下自己的情緒和感受。我們習慣於不斷關注情緒,並重複品嘗感受,所以放下自我也意味著擺脫這種習慣。情緒是一種信號,我們應該儘快解讀它帶來的信息,並採取行動。感受是我們對行動或經歷的記憶。因此,如果不斷回味往事,我們就會留在過去,而錯過當下與未來。唯有放下自我,我們才能專注於當下,並以理智率領情感,不斷適應和創造新的環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