叫喊 9月 30, 2015 即使是苦役,也是一種生活。叫喊著失去生活的人必然也在生活,但他們感到被囚禁。一旦社會制度讓他們獲得想要的生活方式,就不會再叫喊失去生活了。叫喊是一種讓別人來分攤痛苦的方法,目的是爭取自己的利益。 詳細
好家 9月 29, 2015 愛情就像房屋的地基,婚姻就像房屋的樓層,所以虛假的愛情會讓婚姻搖搖欲墜。珍惜之心是患得患失之情,預示著虛弱的花朵結不出飽滿果實。維護一個好家庭靠的是愛心,重點在於打好愛情的基礎。唯有相愛,我們才能擁有一個真正的好家。 詳細
煩惱 9月 29, 2015 人的煩惱有不少是環境造成的。如果思維簡單,世界就變得非常複雜。當我們的思維複雜度足以應對環境的變化,世界才開始變得簡單。然而,要力求簡單,我們也要力求自主。這是一種積極的生活態度。 詳細
被愛 9月 26, 2015 孤獨的人在等待愛,冷漠的人在逃避愛,這兩類人都不被愛。不被愛也意味著他們沒有愛,因為真愛體現在相愛之中。世上有無數的人,所以有愛就不會孤獨。然而,缺乏行動就是冷漠。可見,要走出孤獨和冷漠,我們必須踏出第一步,讓自己轉變為一個有愛的人。 詳細
證明 9月 26, 2015 愛是基於喜悅、了解、關心和尊重的給予。付出自己的時間和努力,不僅培育自己,也培育別人,這就是愛。愛的前提是喜悅,所以愛是對別人的真正接受。愛必須得到別人的接受,所以我們尊重別人。被愛是獲得別人的接受,所以我們對別人感恩。可見,相愛是愛的目標,也是愛的證明。 詳細
現象 9月 26, 2015 人是生命的一種現象,愛是生命的本質。愛透過人來顯現。因此,人活出了愛,就活出了生命的本質,實現了生命的真正意義。到了這個時候,愛就變成生命的現象,所以人也變成愛。愛就是生命與生命的緊密連結。 詳細
冷漠 9月 26, 2015 如果冷漠是指無愛也無恨,那麼,愛的反面就不是冷漠而是恨。我們可以這樣想,冷漠是零,愛是正數,恨是負數。可見,冷漠反映生命力的虛弱,而愛和恨都反映生命力的旺盛。然而,愛是建設美好世界的動力,恨卻是破壞力。 詳細
組織 9月 23, 2015 朋友圈是一個群體,群體發展就會出現組織。這是正常的社會現象,一般來說是正面的。然而,如果發展出互相敵對組織,就會破壞社會的安寧。因此,建立一種以家庭作為組織單元,自發、自由,以及無核心的互助網絡,是社會發展的一個重要方向。 詳細
想通 9月 21, 2015 在想不通問題的時候,執著去想就會浪費時間。將問題暫時放下,有閒暇時再想一想,無需太久就會想得通。經歷多了,我們的思考也會多,想通的機會也自然增多。所謂觸動,只是思考過程的開始,中途還可能暫停又繼續。直至有一天我們突然想通了,就會感到靈光閃現。這很可能是一種錯覺,因為我們已經思考了很長時間。 詳細
感性 9月 19, 2015 痛苦有用,能讓我們更好地規劃未來。因此,嘗試去理解痛苦,不僅更容易接受過去,更能促進意識的成長。這意味著我們應該以理性面對世界。沒有理性的帶領,感性就會讓人看到很多假象,並迷失方向。 詳細
研究 9月 17, 2015 真正造福人類的是科學研究。然而,科學研究需要優厚的物質條件,所以人類必須創造大量的物質財富,才能讓這種研究持續下去。因此,我們追求的精神目標,應該是促進物質上的成功。也就是說,精神追求的意義在於到達物質上的目標。 詳細
外貌 9月 16, 2015 對外貌與智慧的好感,組成我們對別人強烈的美感。對外貌的感覺因人而異。然而,智慧所代表的好奇心與愛心,會吸引所有人。外貌大多是天生的,而智慧則由自己來決定。因此,放下自己的外貌,多培養智慧,我們就能給人豐富的美感。 詳細
孩子 9月 15, 2015 孩子不像天上的星星,也不像那些變成了珍珠的沙子,即使用玉石來比喻都不恰當。因為孩子有他們自己的人生,並擁有無窮的可能。除了守護孩子的安全,我們最要做的就是給予孩子更多的自由,讓他們具備足夠的勇氣和智慧。 詳細
發現 9月 14, 2015 好書和壞書都能啟發思考,但不是每個人都能從中得到啟發。好夢和惡夢都是脫離現實的,但任何夢想都反映我們的心靈狀況。從書本中發現別人的觀點和智慧,或從夢想中發現自己的恐懼和欲望,都可以提升我們的意識。 詳細
價值 9月 12, 2015 愛的價值,在於它讓生命中每件事都有最好的結果。雖然透過思考可以知道自己存在,但愛卻更能使自己感到圓滿和幸福。而且,愛讓我們超越了生命。因此,當我們愛著,直到生命的最後,一切都會無憾。 詳細
善良 9月 11, 2015 如果對痛苦一無所知,對世界也不會有恨。如果對利益無動於衷,對人也不會奸詐。這就像很多年輕人的心態,本性善良。然而,人生必有痛苦,我們始終需要追求利益。因此,年輕人及早學會愛和真誠,就可以避免恨和奸詐,並更容易獲得幸福。 詳細
可喜 9月 09, 2015 以自己的悲和喜,來決定生命是可悲還是可喜,這是一種無意識。我們毫無代價地得到生命,又能感受悲和喜,所以生命必然是可喜的。不具備這一點意識,這個自己就不是我們真正的自己。一旦明白意識才是真正的自己,我們就不會再感到生命可悲了。 詳細
信仰 9月 08, 2015 相信人生應該有崇高的目標,或超出世俗的目標,也就是相信自己心中的神。如果這也算作信仰,那麼,這種信仰比傳統宗教信仰更不確定,所以更危險。而且,信仰是心靈的硬殼,是人際關係的障礙。為維護信仰,一些人可以殘害自己或別人的身體。然而,人生的最高目標是健康和快樂。 詳細
習慣 9月 07, 2015 在意識不足的時候,習慣有用。然而,習慣亦會阻礙意識的提升。信仰就是一種習慣。因此,如果需要大幅提升意識,我們就需要打破信仰的限制。以科學理性代替信仰精神,我們才能獲得自由,並擁有一個完整的意識。 詳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