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章

叫喊

即使一名苦役犯都是在生活。因此,那些叫喊著失去了生活的人必然也在生活,但他們感到被囚禁。一旦社會制度讓他們感到舒適,就不會再叫喊失去生活了,因為他們已獲得想要的生活方式。叫喊是一種讓別人分攤痛苦的方法。

好家

愛情就像房屋的地基,婚姻就像房屋的樓層。就像虛弱的花朵結不出飽滿的果實一樣,虛假的愛情會讓婚姻搖搖欲墜。珍惜之心很可能是患得患失之情。維護一個好家庭靠的是愛心,而重點在於打好愛情的基礎。唯有相愛,我們才能擁有一個真正的好家。

煩惱

人的煩惱有不少是環境造成的。思維複雜度足以應付環境的變化,世界就變得簡單。因此思維簡單,世界就變得很複雜。如果要力求簡單,我們就要力求自主。這是積極的生活態度。

被愛

孤獨在等待愛,冷漠在逃避愛,這兩類人都不被愛。不被愛意味著他們沒有愛,因為真愛體現在相愛之中。世上有無數的人,有愛就不會孤獨。然而,缺乏行動就是冷漠。可見,要走出孤獨和冷漠,我們只需要行動,讓自己轉變為一個有愛的人。

感恩

愛是基於喜悅、了解、關心和尊重的給予。愛別人就是傾注自己的心血,不僅培育自己,也培育別人。愛的前提是喜悅,所以愛是對別人的真正接受。因此,相愛是愛的目標,也是愛的證明。愛必須得到別人的接受,所以我們尊重別人。被愛是獲得別人的接受,所以我們對別人感恩。

現象

人是一種生命的現象,而愛是生命的本質,它透過人來顯現。人活出了愛,就活出了生命的本質,實現了生命的真正意義。這時候,愛就變成生命的現象,人也變成愛。愛是生命與生命的緊密連結。

冷漠

如果冷漠是指無愛也無恨,那麼,愛的反面就不是冷漠而是恨。我們可以這樣看,冷漠是零,愛是正數,恨是負數。可見,冷漠反映生命力虛弱,而愛和恨都反映生命力旺盛。然而,愛是建設美好世界的動力,恨是破壞力。

組織

朋友圈是一個群體,群體發展就會出現組織。這是正常的社會現象,一般來說是正面的。然而,如果發展出互相敵對組織,就有可能破壞社會的安寧。因此,由政府統籌,以家庭作為普遍的組織單位,建立更多自發和多變、無核心的互助網絡,是社會發展的一個重要方向。然而,這個政府如何產生,就變得非常重要。

想通

想不通一個問題的時候堅持去想會浪費時間。讓它暫時不通,有閒暇時再想一想。經歷多了思考也會多,想通的機會自然增多。所謂觸動,是一個思考過程的開始,中途可能暫停又繼續。有一天我們突然想通了,就會覺得自己的靈光在閃現。這很可能是一個錯覺,也許我們已經思考了一段很長的時間。

感性

痛苦有用,能讓人更好地規劃將來。任何事情發生了都無法改變。因此,嘗試去理解痛苦,不僅更容易接受,更能促進成長。我們應該以理性面對世界。因為感性會讓人看到很多假象,並令人迷失。

應變

面對快速變化的世界,擁有足夠的應變能力,就可以放下恐懼。我們也應該信賴群體力量,多商量對策,互相支持。在各方面都有所準備,就能安穩地生活。

研究

真正造福人類的是科學研究,這需要有優厚的物質條件。人類必須創造大量的物質財富,才能讓這種研究持續下去。因此,精神上的追求也應該促進物質上的成功,甚至應該服務於物質上的追求。

外貌

外貌與智慧,這兩種好感組成強烈的美感。外貌感覺因人而異,而智慧代表著好奇心與愛心,會吸引所有人。外貌大多是天生的,我們無法作太多干預,而智慧則大部份由自己來決定。因此,放下自己的外貌,多關注智慧的培養,我們就會有一個豐富的人生。

孩子

孩子不像天上的星星,也不像那些變成了珍珠的沙子,甚至用玉石來形容都不恰當。因為孩子有他們自己的人生,並擁有無窮的可能。除了守護孩子的安全,我們能做的就是給予孩子更多的自由,讓他們發展為勇氣和智慧兼備的人。

發現

好書和壞書都有啟發作用,但不是每個人都能從中得到啟發。好夢和惡夢都是脫離現實的,但任何夢想都反映我們心靈的狀況。從書本中發現別人的觀點和智慧,從夢想中發現自己的恐懼和欲望,都可以提升我們的意識。

價值

愛的價值,在於讓生命過程中每件事都有最好的結果。思考可以知道自己存在,愛更能使自己感到圓滿和幸福。愛讓我們超越了生命。因此,當我們愛到生命的最後,一切都會無憾。

年輕

對痛苦一無所知,對世界也不會有恨。對利益無動於衷,對人也不會奸詐。這就像很多年輕人的心態,本性善良。然而,人生必有痛苦,我們始終需要追求利益。因此,年輕人及早學會愛和真誠,將來就更容易獲得幸福。

可喜

自己悲就感到生命可悲,自己喜就感到生命可喜,這是一種無意識。我們毫無代價地得到生命,又能感受悲和喜,因此生命必然是值得和可喜的。這個自己沒有意識這一點,所以不是真正的自己。當我們明白到意識才是真正的自己,就不會再感到生命可悲了。

信仰

相信人生應有崇高的追求,或有超出世俗的目標,也就是相信自己心中的神。如果這也算是信仰,那麼這種信仰比傳統宗教信仰更不確定,因此更危險。信仰是心靈的硬殼,可以變成人際關係的障礙。因為人生的最高目標是健康快樂,而信仰在很多時候卻是背道而馳的。為維護信仰,一些人可以殘害自己或別人的身體。

習慣

在意識不足的時候,習慣有用。然而,習慣亦會阻礙意識的提升。信仰是一種習慣。因此,如果需要大幅提升意識,我們就需要打破信仰的限制。以科學精神代替信仰精神,能獲得更大的自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