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章

侷限

知識十分有用,但我們必須意識到其侷限。我們應該優先記住解決問題的正確方式和方法。當環境變遷,很多知識都會落後,有時更會變成障礙。然而,解決問題的方式和方法,卻是我們應對新環境最有用的知識。

自然

自然現象不斷變化,而自然的本質卻保持不變。產生無數的現象,並維持變化,這是自然的本質。我們的生命就是這種本質的反映。因此,如果我們追求永恆,就要從變化中發現自然規律,然後跟從規律,並主動改變。這樣,我們就能成為自然界一種永恆存在的現象。

時間

對生命來說,時間是不斷減少的,因為我們的壽命有限。然而,對意識來說,時間是不斷增加的,是一種累積。因為意識越多,意味著我們的生存能力越強。不僅如此,由於時間只存在我們意識之中,我們對它越有意識,運用起來就越有效率,這相當於時間越多。因此,我們真正需要的不是時間,而是意識。

看見

除了繁殖,我們的需要幾乎全部可以獨自去獲得。我們需要被愛,實際上是需要被別人理解自己的需要,並分享滿足時的感受,並與別人保持聯繫。這能讓我們在虛弱時有所保障,是對安全感的需要。因此,我們最需要被別人看見。

知足

及時滿足需要能有效地減少欲望,因此我們需要知足。知道自己的一種需要已被滿足,我們就能放下這種需要。這不僅減少了欲望,還可以將生命力用於滿足其他需要。然而,知足意味著知不足。因此,強調知足的真正含意,是認識自己的真正需要。

勻稱

我們對男性體型的審美,應該由健碩轉為勻稱。對健碩的需求是遠古的生存環境導致的。這種體型在現代不僅不需要,還會成為一種負擔。我們的審美觀需要達成平衡。優美的線條意味著健康,而健碩的體型意味著消耗較多的食物和能量,為自身和環境製造更多的廢物,並對頭腦有害。因此,以健美代替健碩來審美,不僅更合理,也能將兩性審美觀統一起來,形成對人類的審美觀。

決定

對於一件事,我們無法知道它對生命整體的好壞,但比較容易判斷它對我們自身的利害。因此,做決定的時候,我們應該避免受到不確定因素的影響,只從自身的利益出發。然而,我們還需要一個原則。除非必須做決定,否則不做決定。這不僅是一種擁抱不確定的勇氣,也是應對道德困境的有效方法。

前進

就像接受別人能找到愛人那樣,勇敢接受不確定,我們就能找到世界的確定性。我們需要發現事物發展的規律,也需要確定自己能夠繼續生存。這樣才能確定我們的前進方向。

變化

我們有時不喜歡思考,並不表示缺乏思考能力,而是未明白思考的意義。我們只會對有意義的事情感興趣。因此,我們首先需要思考和理解生命的意義。這是所有意義的根本,也是一切興趣的泉源。思考的結果是不確定的,所以喜歡思考其實是喜歡擁抱變化。

好奇

擁有足夠的好奇心和求知欲,我們對探索未知領域就會有濃厚的興趣。這不僅有助於日常生活和成長,也有助於應對身體的衰老,甚至應對死亡。身體衰老意味著我們進入一個新環境,而死亡更是一個完全未知的領域。因此,好奇心和求知欲,有助於我們保持對生活的興趣,克服對死亡的恐懼。

興趣

如果我們只對某些事情感興趣,這些興趣就會受生活的其他事情所干擾。這些干擾是自然而然的,因為生活的各方面都需要我們付出時間。因此,最佳的生活態度,是對生活的各方面都感興趣,都能專注和切換,並從全面的成長中獲得喜悅。

成熟

具備足夠的意識是成熟的標誌。了解事情的來龍去脈,知道世間有無限的機會,因此拋棄習慣和成見,並保有好奇心。這些意識會反映在生活的各方面。

動力

當我們發現自己的不足,就會產生一種壓力。我們還需理解這些不足的成因,並接受它們。我們需要對自己擁有進步空間感到喜悅,才能將壓力轉化為成長的動力。當我們發現自己的成長,就會進入喜悅和成長的循環之中。

循環

之所以感性不能讓人持久快樂,是因為情緒的波動很快就會平復,刻在大腦的信息不夠多。由理性產生的快樂才會持久。它不僅帶動我們的情緒,還經由思考對大腦大量激活,讓意識成長。每當我們意識到自己的成長,快樂和意識就會變成一個良性循環。因此,這種快樂很可能維持一生。

情緒

感性很容易讓人自卑或自大,因為情緒往往不是低落就是高漲。自卑讓人難以快樂,自大卻讓人快樂不持久。這兩者都會讓人脫離現實。唯有理性和意識,才能讓人情緒穩定,並活得真實。

評價

要認識自己,我們需要接受別人的評價。因此,我們也需要對評價作出分析,並意識到所有不實的評價都會產生誤導。這意味著我們對自己的評價更需要真實。

結婚

對現代人來說,結婚的意義在於向社會宣示兩人共同生活的決定,並尋求社會的保護,以免受其他人的干擾。因此,有沒有結婚的勇氣,反映了兩人是否願意共享一切,包括身體、心靈、空間和自由。

運用

能夠瞬間緊張,瞬間放鬆,我們的力量就能運用得當。瞬間緊張,意味著運用我們的動力。瞬間放鬆,則意味著運用我們的重力。這兩種力量運用得當,我們的身體就會靈活和有韌力。

權威

我們無需記得做過甚麼事,但必須記得如何做事。我們無需記得道理是誰想到的,但應該記得正確的做人道理。去掉心中的權威,讓靈魂更加自由,我們將會更有意識。

信賴

我們應該信賴別人的理性,但不應期待別人不會犯錯。這種理解能讓我們更有協助別人的意願。信賴感性,我們可以共鳴。信賴理性,我們的靈魂才能連結,進而融合和共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