情感 6月 29, 2025 人生中,唯有愛的情感,才能給予我們最智慧的動力;愛不僅是我們自身生命的守護者,更是我們核心意識健康發展的保障。在這種情感氛圍中,我們明白自己說的每句話、做的每一個動作的目的。我們知道,為了愛而做是最值得、最安全的。這也簡化了我們的思維。我們只需要專注於愛自己,因為,如果真正愛自己,我們必然會愛別人,讓彼此成為"我們"的一部份。 詳細
預見 6月 27, 2025 看來,擁有先見之明是一件很難的事。然而,透過自我反省,我們可以事先知道自己的想法是否錯誤;矛盾的想法顯示犯錯的幾率很高。透過觀察情緒,我們可以事先知道自己的反應是否過度;情緒激動通常會導致反應過度。這樣,我們就更容易管理自己的思想和情緒,更平靜地思考和行動;試著從不同的角度看待和思考問題,更容易保持冷靜。多向別人或事物學習,分析他們的情況,我們也可以從中汲取經驗,增強自己的信心。收集更多的訊息,在此基礎上設定行動目標,然後按照這些目標去思考,就能收到先見之明的效果。 詳細
專注 6月 25, 2025 專注意味著我們放下對新事物的追求,並不斷加深對當下的熟悉。在這種專注中,我們可以從熟悉的事物中發現新鮮的元素。一切探索與研究,最終都是為了重新找回我們對世界的熟悉感。即使我們追求新鮮感,也是為了找回出生以來最熟悉的感覺。因此,透過加深現有的熟悉感,我們就不會缺乏新鮮感,而且可以最大化兩者的價值。 詳細
啟發 6月 21, 2025 一個人對外界的專注程度,體現了他內心的凝聚力。這意味著,他可以集中注意力並長時間思考同一個問題,而不會干擾他的正常生活和活動。他能從生活中獲得許多啟發,使得思考的成果更加實用、更具普遍性。 詳細
專家 6月 20, 2025 專家就是既有理論又有實踐的人,這意味著普通人可以成為生活專家。尤其是活了幾十年,更應該懂得如何生活。那麼,總結如何掌控身心,如何擺脫本能、情緒、習慣的束縛,對後人會有重要的指導作用。 詳細
生存 6月 14, 2025 生命從一開始就進入了這個良性循環,所以它不斷追求生存。但人類每當遭遇挫折,就會質疑這個循環,變得悲觀。情緒一旦失控,就會陷入痛苦、詛咒、毀滅的惡性循環,對生存的追求最終會變成對消亡的追求。要打破這種惡性循環,需要強大的理性。 詳細
循環 6月 14, 2025 任何存在都處於一個良性循環之中,否則就無法繼續存在。獲得最初的喜悅,然後感恩,這會導致行動;再次獲得喜悅,更多的感恩,更多的行動。一旦我們進入這個良性循環,意識就會發展。 詳細
感知 6月 14, 2025 感知自身存在的時空位置,也屬於知識的範疇;只有感知自身存在的意義,才能將此知識轉化為真正的意識。透過探索,我們發現客觀意義,拋棄主觀想像,最終成長為對世界有普遍理解的意識。 詳細
接受 6月 12, 2025 我們必須先接受外界,然後才能真正接受自己。一個人對外界的接受程度,反映了他對自己的接受程度。外界就像一面鏡子,如果不接受鏡子,我們就不會接受鏡子裡的自己。因此,要接受自己,首先要接受周圍的人和事,然後接受自己的身體、本能、情緒、習慣,最後接受自己的意識。這是一個發現自我、認識自我、進而接受自我的成長過程。 詳細
自私 6月 11, 2025 出於自私的本能,每個人都想獨自決定與自己有關的事。或許這就是獨裁的根源。真正的民主意識,是認識到單獨做出決定有其局限性。凡是與自身有關的事情,必然與外界有關。因此,對個人來說,與別人共同商議,讓別人參與決策是比較安全的選擇,也比較容易滿足自己的意願。 從家庭到國家,人類建立了無數大大小小的組織,但仍然存在著許多衝突,這反映了我們內心的恐懼、渴望和執著。然而,只有當每個人都能認識到自私本能的局限性,並從內心出發去建立一個組織,我們才能真正得到保護。似乎這也是自由的真諦。 詳細
缺陷 6月 10, 2025 認為整個宇宙一定是完美的,這是一個合理的信念。對完美最客觀、最精確的定義就是"絕對沒有缺憾"。然而,正是這種“絕對”的要求,讓缺陷成為完美的必要元素。這是因為,對於一個絕對沒有缺憾的整體來說,沒有缺陷就是最大的缺陷。因此,無論從整體或局部來看,真正完美的整體必然包含局部的缺陷。只有這種完美,才是我們能夠觀察和體驗的完美。 詳細
比喻 6月 06, 2025 當面對"我是誰?"這個根本問題時,我們需要拆解構成自我的各個層面,讓最真實的一面浮現出來。我們可以將身體比喻為太陽能電池,將情緒比喻為電流,將習慣比喻為通電發光的燈泡。當我們觀察燈光的亮度和開關時,我們不僅了解電流的強度和存在,還可以預測日出和日落。可見,我們對自己的身體、情緒、習慣,以及它們與外界關係的深刻理解和預測,才是真正的自我。 詳細
專注 6月 06, 2025 我們不需要追求不執著,只要能夠專注就可以了。當我們真正專注於一件事時,在需要的時候,我們可以更快地切換到另一件事,相當於不執著於前一件事。一旦我們能夠專注於每件事,就意味著已經實現了完全的不執著。 詳細
同時 6月 06, 2025 "同時"概念就是"完美"概念的變體。如果我們深入研究時間,我們會發現時間是無法無限分割的。因此,我們不可能同時做兩件事,而只能在不同的時間做兩件事。當我們能夠在兩件事之間快速切換,就像同時做這兩件事一樣。換句話說,同時和完美的概念本身就包含著矛盾,我們不應該執著於實現它們。 詳細
欲望 6月 06, 2025 養育後代是一種欲望,而不是生存的需要,這意味著欲望往往與個體生命的延續沒有直接關係,而更可能受到情感和社會需求的驅動。養育後代不僅是生物的延續,也體現了我們與世界與未來的連結。透過養育後代,我們尋求生命的意義,並建立更深層的人際關係。 詳細
欲望 6月 02, 2025 欲望就像情緒的波浪,能強烈影響我們的行為和感受,淹沒我們部份意識,使我們難以看清自己。透過深入觀察我們的欲望,我們可以洞察隱藏在內心深處的需求。這種自我反省,有助於我們了解驅動自身行為的根本原因。 詳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