選擇 2月 28, 2015 執著於尋找知己固然偏頗。然而,找一個自己不愛的人作伴侶,卻是與自己過不去。這種選擇對自己和別人都有害。選擇伴侶的條件首要是相愛,這又需要我們首先理解愛。能夠相愛,彼此必然是知己,也必然是靈魂伴侶和生活伴侶。因此,理解愛我們才會懂得選擇。 詳細
親密 2月 28, 2015 雖然親密讓彼此不再爭吵,但卻不會缺少批評和自省。這是判斷是否親密的重要標準。經常爭吵無法親密。然而,如果缺少批評和自省,所建立的關係就是一種假親密。因此,唯有當彼此長久溝通順暢,親密關係才能穩固。 詳細
機會 2月 28, 2015 雖然意識所關注的是真實,但自我留戀的卻是幻想。因此,我們的自我總是執著於地老天荒。然而,幻境無法到達,因此自我的夢想終會破滅。唯有及時發現自我的虛假,我們的意識才能把握自己成長的機會。 詳細
緣份 2月 15, 2015 孤獨源於對死亡的不理解,是對死亡的恐懼。帶著這種恐懼,我們總是無法感到滿足,所以感到孤獨。然而,愛情的基礎是充滿意識並無所畏懼。因為有勇氣才會樂於給予,才能創造幸福的未來。愛情也是對生命的感激。因此,擺脫孤獨並展現愛心,我們才會遇到真正的好緣份。 詳細
是非 2月 15, 2015 有選擇就會有是非,選擇就像解答是非題一樣。當我們面臨選擇,腦海中無可避免地出現是非的分別,要超脫是十分困難的。然而,如果我們不需要選擇,那麼,所有答案可以全部皆是,也可以全部皆非。這樣,是非的分別就會消失。帶著這種超然的意識,我們就能更輕鬆地面對生活中的選擇。 詳細
完美 2月 14, 2015 完美是一個無止境的發展,所以追求完美是徒勞的。然而,追求完整則比較容易做得到,我們只需列出它的要素,一個完整的事物就出現了。因此,我們可以從追求完美改為追求完整,從而讓完美自然地出現。 詳細
靈魂 2月 09, 2015 所有人都追求自由,這標誌著人有相似的靈魂。靈魂每一刻都知道自己不自由。因此,因應不同的環境,我們以不同的方式對自由追求著。因此,能夠分貴賤的是追求自由的方式,而不是靈魂本身。貴賤也只是反映追求所付出的代價。我們說人有神性,表達出靈魂不僅平等,而且本質相同。說人有動物性,則表達出靈魂分別處在不同的軀殼,並要應對不同的身體環境。然而,藝術、哲學、道德和信仰,甚至科學技術,都是靈魂的表現。我們從這些表現中也能發現,自由就是靈魂的本質。 詳細
需求 2月 08, 2015 必須"各盡所能",才有可能實現"各取所需"。然而,能力越強的人身體消耗也越大,所以需求也越多。如果一些人有能力卻不盡力,那麼社會財富就會被耗盡。因此,如果無法有效發揮每個人的生產力,"各取所需"就會變成一句空話。 詳細
協助 2月 07, 2015 我們能看透一個人的過去,但對他的未來只可略為想像或推斷,不應當成確定的情況。這樣的看透,是為了與這個人更好地相處,並協助他走向未來。如果能夠這樣做,我們也會獲得更多成長。 詳細
評價 2月 07, 2015 基於別人對我們的利益來評價別人,顯得十分主觀。因為忽略了我們對別人的影響。實際上,我們和別人是一種互動的關係。因此,太主觀不僅會讓評價失去作用,也很容易誤導我們自己。 詳細
感情 1月 22, 2015 將經濟學理論搬到愛情上肯定行不通,因為感情是無法量化的。即使找到一個我們心甘情願給他餵飯的人,也只說明我們情不自禁。這樣離幸福很遠。一個有愛心的人不會要求我們給他餵飯。感情關係有很多美感,但討好或倚賴最終都會變得不美。 詳細
權利 1月 21, 2015 一般情況下,權利是別人給予的,也是自己爭取的。然而,在相愛中,我們的權利都是別人給予的,無須爭取。可見,唯有相愛能解決內在和外在的衝突。無需將時間花費在權利的競爭上,我們就能盡情發揮自己的創造力。 詳細
快樂 1月 18, 2015 我們並不是害怕死亡的到來,而是害怕死亡前夕的煎熬。如果可以無疾而終,也許很多人都不怕死。可想而知,生存應該快樂,至少不應該痛苦。否則,死亡將比生存更容易被人接受。這也表示,獲得幸福是我們生存的責任。 詳細
人性 1月 15, 2015 為愛護別人而強硬其實是一種溫柔。這時強硬的外表包裹著溫柔的內在,所以仍能被別人接受。相反,為獲取利益而溫柔其實是一種強硬。這時溫柔是假裝的,別人仍會感受到強硬的內在。然而,兩者都同時具有溫柔與強硬,始終會造成一些心理衝突。可見,完整的人性重點在於不引起衝突,然後才是豐富。 詳細
優秀 1月 15, 2015 雌雄同體的現象廣泛存於植物界。即使我們的性別心理,也只是在後天所養成。大自然是統一的,但人的心理會起衝突和分裂。因此,優秀的人格,不僅在於揉合各個自我,更在於自我之間的和諧相處。然而,我們更需要擺脫自我的掌控,意識到自己的心理和情感狀態。 詳細
瑣事 1月 14, 2015 忙碌是指空閒時間少。因此,能從瑣事抽身就不會太忙碌,畢竟大事情都不多。喜歡沉浸在瑣事中,很可能是不喜歡思考導致的。當手腳停下,如果頭腦無所事事,就會產生一種空虛的恐懼,迫使我們再次投入到瑣事當中。然而,瑣事對時間的利用率不高,應盡量避免。能集中時間思考一些有關人生的問題,反而收穫豐富。這不僅可以增長意識,更可收穫物質上的成果。 詳細
天性 1月 12, 2015 我們一直活在自然之中,沒人能夠更接近或遠離。女性較多關注生活上的瑣事,男性較多關註生活上的大事,這是兩性的自然分工。因此,我們的天性也無分美醜。然而,如果我們對自己的天性有意識,就會讓別人感到美,這是意識帶來的美感。反之,如果任由自己的天性撒野,就會讓別人感到醜,因為自我中心會使人醜態百出。 詳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