自大 4月 28, 2015 自卑和自大是兩個極端心理,都反映出自信心不足。真正的自信,來自接受和欣賞自己的全部。這是一種既不自卑,也不自大的心理平衡。如果對自己某些能力不自信,我們就會產生自卑,並陷入自我否定。一旦產生重獲心理平衡的渴望,我們就會強調自己的其他優點,試圖抵銷缺點。這會讓我們變得自以為是和自大。優點和缺點都是對某方面來說的,因此無法互相抵銷。 詳細
自由 4月 28, 2015 集體由個人組成,大我由小我組成,上帝由萬物組成。因此,智慧從靈魂解放開始,也就是從定義上帝開始。然而,信仰標誌著束縛,智慧標誌著自由。擁有自由的靈魂,是快活人生的保證。 詳細
美感 4月 28, 2015 沉默與說話都是自然賦予的權力,所以我們也能用沉默去爭取利益。然而,沉默缺乏美感,因為它埋沒了我們說話的能力。其實,展現我們的能力,讓別人感到美,也可以讓我們得益。當我們平靜地用語言來表達自己的感受、想法或需要,就會讓人感到美,並傾向於給予。沉默或過份激動,都會讓人失去美態。 詳細
權威 4月 23, 2015 無論是古代還是現代的先驅,他們都會成為過去。對於未知的領域,他們都會保持一個未知的狀態。因此,我們不應為自己樹立權威,並限制自己的探索能力。對每個人的觀點,我們都應該多了解和思考。然而,我們還需結合自己的觀點,歸納自己的理論,然後以實踐來驗證。 詳細
啟發 4月 23, 2015 無論一本書寫得好不好,我們讀了都會有所啟發。有時從書中的深刻觀點或理論受到啟發,有時也可以從偏見和謬誤中受到啟發。閱讀的收穫與我們思考的深度密切相關。只要我們積極思考,看甚麼都會有收穫。因此,我們無須限制自己的閱讀範圍。 詳細
恐懼 4月 13, 2015 潔癖反映我們的恐懼。有時候,我們希望避開一些會引起恐懼事物。然而,這樣反而會拉近我們與事物的心理距離,變得更加恐懼。我們唯有接受那些事物,也就是接受自己的恐懼,才能讓恐懼離開。要克服恐懼,我們更需要關注引起恐懼的事物,而不是躲避。我們需要明白,如果有一天無法躲避,過份的恐懼會讓人失去自控能力。 詳細
責任 4月 12, 2015 追求自由是生命的預設,所以人生的最大責任是讓自己獲得自由。這是一個元意識。讓自己更自由,我們才能培養完整的意識,最終讓自己完全自由。如果不具備這個元意識,我們就會處於各種束縛中而不自知。這會導致無意識的增加,讓自己更加受束縛。 詳細
佳緣 4月 06, 2015 情深不會失散,所以真愛讓人擺脫恐懼。那些流於表面的情,才會希望在來世或天國再加深。千世萬世,在無盡的宇宙中都只是一瞬間,而佳緣肯定不止一個。當我們看透時空,就不會再執著於一時、一地、一人,而專注在此時、此地、此人。 詳細
紐帶 4月 06, 2015 人與人最緊密的關係是愛情,人與世界最緊密的紐帶是愛。我們對逝者的懷念,可以帶著感激,或帶著怨疚。前者讓人輕鬆而獨立,後者讓人沉重而倚賴。然而,獨立者活在當下,倚賴者卻活在天國或地府的幻想中。 詳細
孩子 4月 05, 2015 願意協助孩子獨立生活,是好父母。然而,能離開父母的才是好孩子。一般來說,父母都比孩子先離世,所以倚賴父母就會變得像孤兒。其實,不能獨立的孩子更會讓父母擔心,不可能是好孩子。 詳細
命運 3月 30, 2015 如果知道可以參與創造自己的命運,我們就能創造一個美好的人生。嚮往美好,是組成我們命運的重要元素。如果命是先天的條件,運是我們後天的努力,那麼命運至少一半在自己手上。先天條件難以改變,但後天的努力卻由自己控制。因此,美好的人生完全可以由我們自己去創造。 詳細
共享 3月 23, 2015 如果希望獨佔,那麼得不到就會痛苦。希望共享,看見了就感到幸福。之所以獨佔讓人痛苦,是因為要達成獨佔必然耗費生命,並且無法實現。之所以共享讓人幸福,是因為我們沒有浪費時間去追求獨佔,倍感自由。而且,共享意味著互相給予和融合,不僅讓我們的生活更加豐富,彼此更可達成一種自然的歸屬。 詳細
偉大 3月 23, 2015 對宇宙的終極看法是,宇宙沒有終極。在這樣的觀點中,我們的生命是非常渺少的。然而,渺小的生命卻能讓我們發現宇宙的偉大。因此,雖然宇宙偉大,但我們卻因發現宇宙而變得更偉大。 詳細
覺醒 3月 23, 2015 我們從小就知道自己會死。但隨著成長,我們的自我越來越強,並以為自己無所不能,以致忘記了死亡。直至重新認識到生命是一個短暫歷程,我們才更多關注身體健康。這是真正的覺醒。精神追求只是覺醒前的夢。如果精神追求沒有引起對身體的更多關注,即表示我們仍然處於夢中。然而,真正的覺醒,不僅是發現生命的侷限,更在於發現真正的自己,以及我們存在的真正意義。 詳細
衝突 3月 23, 2015 物質追求,很多時反映著我們的精神追求,所以物質的競爭也反映著精神的衝突。宗教上的衝突,就是精神目標不同而引起的。然而,我們不應該去競爭物質,而應該去創造。我們也不應該追求精神上的目標,而應該放下追求。這樣,我們才能讓物質更豐富,精神更自由。 詳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