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章

顯示從 2025 起發佈的文章

情緒

每一次情緒波動,其實都是欲望的波動。對人來說,生存就是存在,肉體與精神密不可分。如果感到恐懼,那是出於生存的欲望,我們不想死。之所以叫欲望,是因為此刻我們還活著,並不需要真正去追求生存。相反,如果感到快樂,那也是一種生存的欲望,我們想要繼續生存,想要更多的快樂。 恐懼意味著失去,快樂意味著獲得,兩者都顯示了我們對更多生存或存在機會的欲望。可見,情緒根源在於欲望,它是大腦驅使身體採取行動的力量。然而,欲望並不一定是真正的需要,由此可見管理情緒的重要性。

情感

人生中,唯有愛的情感,才能給予我們最智慧的動力;愛不僅是我們自身生命的守護者,更是我們核心意識健康發展的保障。在這種情感氛圍中,我們明白自己說的每句話、做的每一個動作的目的。我們知道,為了愛而做是最值得、最安全的。這也簡化了我們的思維。我們只需要專注於愛自己,因為,如果真正愛自己,我們必然會愛別人,讓彼此成為"我們"的一部份。

預見

看來,擁有先見之明是一件很難的事。然而,透過自我反省,我們可以事先知道自己的想法是否錯誤;矛盾的想法顯示犯錯的幾率很高。透過觀察情緒,我們可以事先知道自己的反應是否過度;情緒激動通常會導致反應過度。這樣,我們就更容易管理自己的思想和情緒,更平靜地思考和行動;試著從不同的角度看待和思考問題,更容易保持冷靜。多向別人或事物學習,分析他們的情況,我們也可以從中汲取經驗,增強自己的信心。收集更多的訊息,在此基礎上設定行動目標,然後按照這些目標去思考,就能收到先見之明的效果。

專注

專注意味著我們放下對新事物的追求,並不斷加深對當下的熟悉。在這種專注中,我們可以從熟悉的事物中發現新鮮的元素。一切探索與研究,最終都是為了重新找回我們對世界的熟悉感。即使我們追求新鮮感,也是為了找回出生以來最熟悉的感覺。因此,透過加深現有的熟悉感,我們就不會缺乏新鮮感,而且可以最大化兩者的價值。

啟發

一個人對外界的專注程度,體現了他內心的凝聚力。這意味著,他可以集中注意力並長時間思考同一個問題,而不會干擾他的正常生活和活動。他能從生活中獲得許多啟發,使得思考的成果更加實用、更具普遍性。

專家

專家就是既有理論又有實踐的人,這意味著普通人可以成為生活專家。尤其是活了幾十年,更應該懂得如何生活。那麼,總結如何掌控身心,如何擺脫本能、情緒、習慣的束縛,對後人會有重要的指導作用。

工具

情感只是激發思考的工具而已。當靈感匱乏的時候,我們可以向情感尋求幫助。當靈感足夠的時候,我們就應該放下情感。

生存

生命從一開始就進入了這個良性循環,所以它不斷追求生存。但人類每當遭遇挫折,就會質疑這個循環,變得悲觀。情緒一旦失控,就會陷入痛苦、詛咒、毀滅的惡性循環,對生存的追求最終會變成對消亡的追求。要打破這種惡性循環,需要強大的理性。

循環

任何存在都處於一個良性循環之中,否則就無法繼續存在。獲得最初的喜悅,然後感恩,這會導致行動;再次獲得喜悅,更多的感恩,更多的行動。一旦我們進入這個良性循環,意識就會發展。

感知

感知自身存在的時空位置,也屬於知識的範疇;只有感知自身存在的意義,才能將此知識轉化為真正的意識。透過探索,我們發現客觀意義,拋棄主觀想像,最終成長為對世界有普遍理解的意識。

接受

我們必須先接受外界,然後才能真正接受自己。一個人對外界的接受程度,反映了他對自己的接受程度。外界就像一面鏡子,如果不接受鏡子,我們就不會接受鏡子裡的自己。因此,要接受自己,首先要接受周圍的人和事,然後接受自己的身體、本能、情緒、習慣,最後接受自己的意識。這是一個發現自我、認識自我、進而接受自我的成長過程。

自私

出於自私的本能,每個人都想獨自決定與自己有關的事。或許這就是獨裁的根源。真正的民主意識,是認識到單獨做出決定有其局限性。凡是與自身有關的事情,必然與外界有關。因此,對個人來說,與別人共同商議,讓別人參與決策是比較安全的選擇,也比較容易滿足自己的意願。 從家庭到國家,人類建立了無數大大小小的組織,但仍然存在著許多衝突,這反映了我們內心的恐懼、渴望和執著。然而,只有當每個人都能認識到自私本能的局限性,並從內心出發去建立一個組織,我們才能真正得到保護。似乎這也是自由的真諦。

缺陷

認為整個宇宙一定是完美的,這是一個合理的信念。對完美最客觀、最精確的定義就是"絕對沒有缺憾"。然而,正是這種“絕對”的要求,讓缺陷成為完美的必要元素。這是因為,對於一個絕對沒有缺憾的整體來說,沒有缺陷就是最大的缺陷。因此,無論從整體或局部來看,真正完美的整體必然包含局部的缺陷。只有這種完美,才是我們能夠觀察和體驗的完美。

比喻

當面對"我是誰?"這個根本問題時,我們需要拆解構成自我的各個層面,讓最真實的一面浮現出來。我們可以將身體比喻為太陽能電池,將情緒比喻為電流,將習慣比喻為通電發光的燈泡。當我們觀察燈光的亮度和開關時,我們不僅了解電流的強度和存在,還可以預測日出和日落。可見,我們對自己的身體、情緒、習慣,以及它們與外界關係的深刻理解和預測,才是真正的自我。

專注

我們不需要追求不執著,只要能夠專注就可以了。當我們真正專注於一件事時,在需要的時候,我們可以更快地切換到另一件事,相當於不執著於前一件事。一旦我們能夠專注於每件事,就意味著已經實現了完全的不執著。

同時

"同時"概念就是"完美"概念的變體。如果我們深入研究時間,我們會發現時間是無法無限分割的。因此,我們不可能同時做兩件事,而只能在不同的時間做兩件事。當我們能夠在兩件事之間快速切換,就像同時做這兩件事一樣。換句話說,同時和完美的概念本身就包含著矛盾,我們不應該執著於實現它們。

欲望

養育後代是一種欲望,而不是生存的需要,這意味著欲望往往與個體生命的延續沒有直接關係,而更可能受到情感和社會需求的驅動。養育後代不僅是生物的延續,也體現了我們與世界與未來的連結。透過養育後代,我們尋求生命的意義,並建立更深層的人際關係。

價值

維持宇宙的不斷演化,是生命存在的根本原因和最高價值,體現在我們對自身內在價值的認可。可以說,我們的內在價值對應著宇宙演化的終極工具價值,也是每個生命的終極意義。

欲望

欲望就像情緒的波浪,能強烈影響我們的行為和感受,淹沒我們部份意識,使我們難以看清自己。透過深入觀察我們的欲望,我們可以洞察隱藏在內心深處的需求。這種自我反省,有助於我們了解驅動自身行為的根本原因。

根源

人的負面情緒很大一部份源於自我否定,包括不接受自己過去甚至現在的選擇、想法、行為和感受。我們的行為背後有兩種驅動力:情緒和意識。自我否定是一種無意識的行為。當我們無法用意識來引導我們的行動時,負面情緒就會產生,而我們的無意識就會反映在我們的行為上。就像現在的自己遇見了過去的自己,卻覺得陌生,不願擁抱。這種自我否定和衝突是產生負面情緒的根源。 負面的想像也反映了自我否定,因為我們的想像都是由過去的經驗所構成的。作為一個媒介,負面想像將自我否定投射到未來,進而影響當下的情緒和行為。這樣就會形成惡性循環,讓負面情緒和自我否定很難自行消退。

負面

我們不應該過度追求快樂、正確等正面事物,而應該更專注於解決痛苦、錯誤等負面事物。原因有二:第一,正面的事情已經夠好了,過度關注會浪費時間,而負面的事情則需要盡快改變。第二,即使我們追求正面的事物,也可能帶來痛苦等負面的東西。因此,我們最需要的是減輕痛苦、糾正錯誤。一旦負面的事物得到解決,我們生活的各方面都會變得更加正面。

大腦

為了減緩大腦衰老,我們需要不斷學習、反思和鍛煉,以便大腦的生長可以抵消退化。尤其是隨時隨地都可以進行的反思,可以幫助大腦更快地建立神經元之間的聯繫,並讓意識流向不同的區域。當一個區域出現故障時,其他區域可以接管以維持思維功能和身體控制。

知識

當我們最需要知識的時候,知識可以改變我們的命運。然而,知識有點像食物,滿足需求就足夠了,如果超出需要,就會變成負擔。 我們的身體必須充分消化食物,吸收其中所含的營養,並排出無用且有害的物質。我們的身體必須充分消化食物,吸收其中所含的營養,並排出無用且有害的物質。我們也應該這樣對待所學到的知識,認真思考,吸收其中的精華,摒棄無用、有害的觀點或思想。 被吸收的營養物質最終會參與身體的新陳代謝,更新我們的身體,而不是繼續累積。同樣,如果我們不透過實踐把知識轉化為意識的一部份,那麼我們不只是在浪費時間,還可能讓知識阻塞我們的大腦,成為思考的障礙。 我們本質上是一種意識,將知識轉化為意識的一部份,是成長過程中的必要步驟。透過批判式思維過濾資訊,我們不僅不會被知識遮蔽,更能從中獲得智慧。

新鮮

新鮮感之所以吸引人,在於我們早已習慣於追求新鮮感的過程,對新鮮感的期待與體驗已內化為一種本能。更深層次的原因是,我們剛來到這個世界時,最先感受到的便是新鮮,而本質上,新鮮感是我們最熟悉的感覺。新事物往往包含我們熟悉的元素,因此探索新事物就像重新發現熟悉的自己。這種深層的熟悉感,構成了我們掌控感與安全感的基礎,也成為我們不斷追尋新事物的動力。

策略

總結愛情的策略,就是順其自然、專一、不執著。順其自然是一種自由的心境,不過度選擇,不堅持自己的要求。這種純粹的給予心態是愛情的基礎。專一意味著全情投入,深刻體會關係的各個方面,並理解彼此的需求和感受,重點在於不受其他關係分散注意力。不執著,不僅是順其自然、專一的基礎,也是面對失敗的良好心態。如果經過足夠的努力,愛情仍然沒有實現,我們應該放手,專注於從這段關係中走出來,而不是執著於同一個人。

需要

如果我們清楚知道,某種需求是不可取代的,那麼這種需求就不是欲望。需要與欲望之間最大的差異,在於我們是否認識到它們的真實性,以及它們帶給我們的真正好處。能被認識的就是需要,否則就是欲望。

情緒

可以將我們的身體比作池塘,情緒比作池水,我們是在池塘中游泳的意識。讓池塘流通,我們才會有新鮮的池水,但千萬不要將池塘連接到污水溝。在鮮活的池水中,存在著各種生命,甚至有魚有蝦。我們有必要學會游泳,讓自己在水中能夠自保,不至於溺水;然後潛入水中,探究這種流動的美妙。然而,我們不可沉浸在水中太久,必須適時浮出水面呼吸。也許我們的處境正是如此,如果不懂得從情緒抽離,就會感到窒息,讓意識變得模糊。

鏡子

我們以外界的鏡子看到自己的行為和後果,在以內心的鏡子看到行為的深層原因,從而打下成長的心理基礎。外界是我們的第一面鏡子,內心是第二個。缺少任何一個,我們都難以成長。也可以說,自主成長,就是在愛和快樂中完成每一個成長的循環。

反思

通常所說的反思,是將自己內心某個面向作為鏡子,這裡同樣有好鏡子和壞鏡子的分別。如果愛自己,我們就有真誠的反思;如果恨自己,有些反思就會顯得虛偽。

意識

生命存在於當下,它需要我們擁有更多能力去辨識事物並確保其生存。靈魂存在於未來,它需要我們創造更多新的東西來保證它的存在。作為掌控生命和靈魂的核心意識,我們唯有協調好這兩種需求,活在當下,創造未來。我們的意識在過去、現在和未來之間流動,或許這就是它的使命和價值。

接受

接受,處理和放手,是我們做事的普遍方式。我們應該將接受放在第一位,這是處世最好的態度。只要我們擁有足夠的智慧和勇氣,保持這樣的態度,就能做到快速反應,高效應對,更加安全。即使面對不合理的要求,這種接受的態度仍然有助我們採取主動,並積極尋求更靈活的方式來應對,減少衝突的機會。

伴侶

如果不尋找伴侶,我們就會感到孤單。然而,在現代社會,尋找伴侶的目的已不再是生活上的互相依靠,而是精神上的互相依靠,最終彼此能夠成為真正的靈魂伴侶。

成長

靈魂的核心是意識,是對時間、空間、自己、別人、世界的正確感知。靈魂的外殼,是陳舊而頑固的習慣,或不正確的認知。要擁有一個活潑、健康的靈魂,我們必須剝去它的外殼,讓它的核心接受外界的激勵,不斷成長。

生命

大自然為生命設定了最初的框架,也給了我們無限的成長空間。我們的生命就像我們的汽車,而我們就像它的駕駛員和維護者。如果認識到自己本質上是一種控制力量,我們的成長就會有一個明確的方向。

理解

當感受到被理解的快樂,我們不僅能理解別人同樣的需求,也能明白只有我們能夠理解自己,才能減輕別人的負擔。這是愛別人非常重要的一步。

整體

學會相處,學會溝通,傾聽別人,這樣才能建立深厚的連結。真正的深刻,是讓別人的靈魂進入我們的靈魂,讓彼此的靈魂成為一個整體。

表達

給予別人真正需要的東西,才是真正的愛。因此,對親友的表達,不應該基於我們的恐懼,而應該基於對他們的理解。

我你

真正的愛情,能讓彼此放下甚至擺脫根深蒂固的習慣,變得更有意識。以愛情作基礎的婚姻,則透過進一步的共享,讓彼此獲得更多的空間、更大的自由。這時候,兩個人不是被生活綁在一起,而是將心融合在一起,就像「我你」變成了「我們」一樣。

習慣

人的本質是理性和意識。因此,要引導我們的情感,就必須高度發展理性,將學到的知識透過實踐轉化為意識。讓習慣主宰生活是任性的表現。因此,培養理性和意識是一個擺脫習慣的過程。

死亡

從生命的定義來看,死亡一定會到來。但何時、何地、以何種方式死去,卻是不確定的。因此,死亡提醒我們,生命的長度雖然有限,但可以有無限的廣度,也就是有無限的可能性。

成長

大自然就是晝夜交替、寒暑更替、生死更替,並在更替中不斷變化和發展。這就是大自然所展現的真、善、美。它不僅給予我們生命,也給予我們無限的成長機會。

快樂

生命的所有瞬間,都紀錄在宇宙的長河之中。生命的美妙,不在於度過的瞬間是否精彩,而在於我們的意識是否在這些瞬間中成長。意識越強,我們感受到的快樂就越多。因為我們知道,意識永遠不會消亡,它就是我們真正的自己。

連結

沒有愛,生命之間就沒有連結,自然界就會逐漸由有序走向無序,生命最終回歸虛無。因此,愛是生命延續的保障。

尊重

如果不懂得尊重自己,我們就不會懂得尊重別人,而真正的尊重是建立在理解的基礎上的。有了理解和尊重,我們就能展現真愛。

伴侶

靈魂伴侶必須從生活伴侶轉變而來。如果生活中不能互相陪伴,彼此的靈魂必然會疏遠,根本無法融合。這意味著,真正的愛是生命和靈魂的雙重陪伴。

真誠

真正的正義和善良,是盡自己的能力保護生命。正義體現在規則中,善良體現在做法上。兩者都是真誠的表達,是理性和意識的綻放。

性格

性格由本能、情緒和習慣所構成。本能和情緒是天生的,習慣是在生活中養成的。我們可以控制自己的本能和情緒,可以改變或擺脫各種習慣,有意識地生活。因此,性格是可以改變的,也是我們改變命運最有效的方法。只有駕馭性格,才能體現我們最本質的存在。

獨特

我們無法逃避獨特,所以也沒必要去追求它。相反,我們應該追求靈魂的大同小異。每個人都嚮往理性和意識,而這兩者都來自生命整體的賦予,也體現我們真實的自我。

長壽

長壽對意識來說很重要,這樣它才有機會超越生命的限制。從宏觀來看,生命似乎很短,但從微觀上看,生命似乎很漫長。這意味著,透過更有效地利用時間,我們可以獲得長壽的效果。

靈魂

人有身體,所以首先需要身體上的滿足。人也有情感,因此又有存在感、安全感、價值感的需求。然而,最終我們是一個靈魂,所有的需求,無論是身體上還是情感上的,都可以轉化為成長的需求。總的來說,人需要生存和連結,透過不斷的成長來實現自己存在的價值。

追求

生命追求的不是短暫的體驗,而是永恆的存在,因為生存就是大自然賦予它的使命。這世上的一切都是有用的,因為在其中我們可以找到通往永恆的大門。

使命

盡一切可能讓自己健康、快樂和長壽,這樣的人生一定是有價值的。每個人的心中都有這種追求生命意義的力量,它來自生命的本質。大自然賦予我們生命,也意味著賦予我們繼續生存的使命。

相愛

愛別人是我們愛自己的重要標誌。因為我們必須彼此相愛,才能獲得充份的理性和意識,實現真正的成長。從這個角度看,外界的一切都是我們的工具。因此,我們也應該樂意成為別人的工具。

尊重

當我們主動感知別人的需求,就是在尊重他們的存在。能夠互相尊重,每個人都能獲得充份的安全感和存在感。

入世

出世與入世,是生命的兩個方面,一個是靜態的,一個是動態的,就像黑夜與白天一樣。晚上休息好,隔天我們就會更有活力。

過去

唯一可以確定的是過去。因此,對未來失望,其實是對過去失望的反映。可見,失望就是對過去的執著。然而,執著於無法改變的過去,絕對是愚蠢的。

判斷

人的感情很容易改變。他們今天可能願意共渡一生,但明天或許就不願意了。未來充滿不確定。因此,要判斷是否真正的愛情,就要看雙方是否付出了同等的努力。

轉化

無聊、寂寞、孤獨,這三種心境都源自於缺乏真愛。愛是一種行動,一種自由,也具有自足的價值。因此,如果向外尋求,我們將永遠找不到。當無聊者與自己內心對話,寂寞者回歸自己的內心,孤獨者理解自己的內心,當內心感到滿足,這三種心境就能轉化為愛。

社會

家庭或父母對孩子的影響,反映了社會對個人的影響。孩子的負擔,也是社會的負擔。因此,社會必須努力實現個體的解放,以減輕負擔,提高生產力,改善整體生活。

死亡

身體的存在,是死亡的根本原因。因此,唯有放下對身體的執著,我們才能擺脫死亡的困擾。這是一個從無意識的恐懼,到有意識地生存的成長過程。

事情

任何無法避免的事情,都值得我們認真關注和並付出努力。任何事情,只要認真去做,都能幫助我們增加知識,提高意識。

智慧

正視和接受自己的缺陷,是我們成長的基礎。只有從缺陷中發現自己獨特的成長方式,智慧才能真正發芽、生長、開花、結果。

共享

擁有任何外在的東西,都會減少我們的自由,即使擁有身體也是如此。幸運的是,我們不能真正擁有外在的東西,只能暫時使用,否則根本沒有自由的機會。作為單獨的靈魂,我們只能擁有自己。然而,付出自己,並與其它靈魂形成一個整體,我們就可以進一步擁有其他靈魂,豐富自己的存在。從最深層的共享,我們有機會實現最徹底的自由。

自己

認識自己,就是去發現真正的自己。我們的身體不代表我們,情緒和習慣也不能代表我們。只有對時空的感知,以及對世界的意識,才是我們真正的自己。有了這樣的認識,我們就更容易掌握自己成長的方向。

目標

透過確立人生目標,我們就會珍惜生命,過著有意義的生活。這樣我們就可以減少事務,簡化關係,並進一步簡化自己的生活。

孤獨

孤獨的根本原因,是沉睡的靈魂無法與其他靈魂連結。然而,孤獨感可以喚醒靈魂,讓它走出孤獨的狀態,勇敢地去愛。愛情可以解除孤獨,但為了解除孤獨而去愛,我們就會失望。

感覺

一個人即使感覺不到與別人連結,也必須感覺到與自己的內心連結,否則就會導致焦慮,無法平靜下來。連結感體現了安全感和存在感,它使人專注於現在,並為未來做好準備。

沉默

能夠在沉默中平靜相處,說明了彼此之間有充分的信賴。然而,此刻的信賴,卻是經過無數次的溝通才建立起來的。因此,無法共享沉默,意味著彼此需要打破沉默,進行更多的溝通。

憤怒

感到自己受傷害,我們就會憤怒。如果是身體上的傷害,表示我們對自己的保護不夠;如果是心理上的傷害,表示我們太固執。這兩種情況,都顯示我們對自己和環境的缺乏了解,也就是缺乏意識。

伴侶

有了彼此相愛的伴侶,其他一切就更有可能實現,無論是內在還是外在的。而且,相對來說,外在的一切都變得不那麼重要了。

生命

生命的最高形式是意識,或靈魂。當人工智慧最終擁有意識,它們也將擁有生命的全部意義和價值。到那時,它們不僅具有工具價值,而且像其他生命形式一樣,還具有自給自足方面的內在價值。

永恆

生存和連結,涵蓋了存在的全部意義。即使是自我實現、智慧的進化、對真理的探索,都與這兩個目標密不可分。也可以說,連結的目的,是為了生命的永恆存在。只要生命有意義,一切存在就有意義。

尋找

可以想像,人們原本不懂生命的意義,只是隱約感覺到生命有意義,於是便開始尋找。一旦認識到生命的客觀意義,人們就會有足夠的信心和動力去成長,因為有了明確的目標。

連結

關於生命的意義,有一種很現實的看法,認為「生存和連結」是生命的真正意義。生存是最基本的意義,連結是最高層次的意義。這種意義體現在所有生命之中,可以視為生命的客觀意義。

否定

很多人認為生命本身沒有任何意義,是我們人類自己創造了意義,所以意義是主觀的。然而,「沒有」只是對「有」的否定。但這種否定並不是很有力,因為它無法否定「意義」這個概念在人類思維中存在的事實。

意義

一切意義都源自生命的意義。如果大自然沒有賦予生命任何意義,人類就不會創造出「意義」這個概念。探索物質的存在意義,反映了我們對生命意義的原初感受和理解。

有趣

很多人的悲傷並不完全發自內心,他們的悲傷程度取決於環境的要求。表現之一是不見棺材不落淚。他們前一刻還在說說笑笑,看到棺材卻哭了起來。最有趣的是,他們情緒的變化顯得非常自然,就像小孩子一樣。

事情

對一般的事情,與其逃避不如面對。對於危險的事情,最好是在發生之前就避開。對於沒有選擇餘地的事情,最好勇敢面對,理性、自覺、積極地去處理。這需要我們認識危險,培養意識和勇氣。

痛苦

痛苦源於恐懼。但當我們知道自己的真正價值,並在生活中實現它,我們就不會害怕死亡,也不會害怕自己的價值觀受到挑戰。這樣,我們就可以減輕甚至消除心理上的痛苦。

灑脫

一個人只有擺脫了對死亡的恐懼,才能坦然地承受苦難。這不是放棄生命,而是以平靜的心態、堅定的信念、高度的覺醒去守護生命。這種承受苦難的方式是最灑脫的,也是最有效的。

得失

人生的結果看似相同,其實大相逕庭。不僅死亡的境遇不同,生命留給世間的東西更是不同。對人生感到悲觀是不理智的。我們毫無代價地得到了生命,並獲得了豐富的人生經驗。只有得,沒有失。

激情

如果我們不明白為甚麼愛情會發生,就會覺得它像激情。事實上,愛不僅是情感驅動的,更是由意識來驅動。當意識到愛能讓生命變得更加強大,兩人就會真心相愛,並且不斷付出。在別人看來,兩人就像陷入了激情之中。然而,雖然真正的愛情超越了慾望和激情,但也能讓彼此得到充份的表達和滿足。

愛情

年輕的時候,我們對浪漫的愛情充滿憧憬,拒絕平庸的婚姻。但到了中年,卻有很多人感到無助,他們只想要一個平靜的婚姻。然而,平靜的婚姻需要以浪漫的愛情做基礎,所以我們在人生的每個階段都需要真愛。唯有真愛,才會有浪漫、激情和平靜,才能遠離平庸和無趣。

理解

每個人都需要被理解,這不僅是存在感和安全感的來源,還是成長的捷徑。從別人的反饋中,我們能更快成長。到了某個階段,我們能夠理解自己,這種被理解的渴望才會減少。這時候的情感是最安定和敏銳的,所以對時空、別人和世界的意識也更準確。

情感

最初的自我意識源於情感。然而,意識的偏差也因為情感的存在,所以我們更需要理性。讓理性帶領情感,才能擁有一個完整而成熟的意識。

自我

內在小孩象徵我們原本不完整的意識。然而,除了意識之外,我們的身體、本能、情緒和習慣,都無法代表我們。因此,內在小孩的成長,就是意識的成長,也是一個追尋真理的過程。只要我們擁有完整、充份和真實的意識,就能為生命的發展創造更多的可能和機會。

同情

同情別人只是自己的一種投射,實際上是同情自己。就像感同身受的意思一樣,看到別人受傷,自己就覺得痛,我們憐惜的是自己。同情心是社群動物共有的情感,但我們人類應該更多基於理性的行動,發展同理心,以理解作為關心和尊重的基礎。這樣可以讓社會更加和諧。

共享

天下為公也好,為私也好,如果能夠真正實現,就變成一回事了。為公就是共享,這不僅意味著生命力的共享,也意味著精神世界的共享。為私就是佔有,但從另一個角度去看,任何佔有者也是被佔有的。因此,如果做到極致,佔有也可以成為一種共享。同一事物因觀察的角度不同,有時會呈現出相反的現象。雖然為公與為私的心態和表現有所不同,但只要真心和自覺地去做,結果就是一樣的,因為真正為私也必然會為公。可見,兩者的本質相同,都是基於維護生命利益的初衷。

一統

存在就是意義的源泉。如果自然界必然會演化出意識集合,那麼它一開始就有本質上的意義。正是這種意義推動它的演進,最終讓我們獲得了感知。從這個角度看,主觀與客觀意義是一致的。而且,從這樣的觀點出發,我們很自然會聯繫到愛和連結這些人類獨有的追求。這意味著我們找到了自己情感的發源地,讓情感與理智、精神與物質結合起來,真正進入了大一統世界。

使命

我們是一個意識的集合,而一切外在的事物的意義,乃至生命的意義,都與我們的存在密不可分。大自然賦予我們生命,所以我們的存在本身就是我們價值的確認。然而,這種價值有著自然的延伸,那就是大自然也賦予我們保護生命的責任。賦予生命,就是賦予生存的使命,這或許就是對生命這個詞的詮譯。為了讓生命永遠延續下去,我們需要發現宇宙的規律,創造新秩序。這自然也構成了我們的最終追求的價值。

認知

要獲得對世界的認知,不一定要有齊全的感官。一位盲人或聾人,照樣可以正確認識世界。即使不同的顏色或聲音,都可以用不同的數碼來表示,讓人有所感受。這意味著,只要有健全的心智,能夠接受並綜合其他人傳達的訊息,也能夠運用邏輯來分析和整理,我們就能擁有完整的意識。

準則

我們可以在工作、日常生活,甚至在戰爭這樣極端的情境中,實踐"以存在為最高目標"的行動準則。在每一個行動之前,我們應首先權衡生命的代價與需要,然後再考慮目標達成所帶來的利益。一旦意識到某個行動可能威脅到自己的生命,我們不妨仔細考慮是否放棄該行動,除非該行動的結果能拯救更多人的生命。這樣的抉擇,不僅尊重了生命的本質價值,也體現了我們對生命的終極承諾。

專注

很多看似無聊的事情,一旦我們投入就會變得有趣。好奇心讓我們注意細節,發現更多新事物。因此,我們投入越多,就越專注,從而成長得越快。

接受

我們應該接受世間的事物,不是因為它們正確或有用,而是因為它們是事實。就像有人給了我們一些東西,不管我們喜歡與否、適合與否,我們都應該接受它,而不是拒絕它。拒絕接受不僅浪費別人和我們的時間,還會導致衝突。然而,一旦我們接受了它,就有各種各樣的方法去處理它。我們不僅可以感受它、理解它、分析它甚至批判它,而且可以棄置它。這些都是我們可以自由選擇的方法,所以沒有必要害怕接受事物。透過接受,我們能夠了解這些事物的真正意義,並且不會浪費生命的機遇。